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8月22日,阿坝州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县医院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全州13个市(县)的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及当地人民医院院长齐聚一堂,围绕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医院学科特色培育、服务能力提升、人才梯队搭建等核心议题,分享帮扶实践经验,共商高原县域医疗发展新路径。
自2022年四川省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来,来自成都、内江、德阳,以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等地的医疗团队,结合阿坝州高原地理特征、多民族聚居特点及县域医疗需求,以“派驻院长牵头、团队协作支撑、精准对接需求”的模式,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如今,从海拔3507米的红原县到开展全域旅游的理县,从偏远的壤塘县到游客密集的九寨沟县,各地因地制宜提高县域就诊率,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家门口看好病”正逐步成为高原群众的现实。
“急诊急救是高原医疗的生命线,我们正全力构建‘五大中心’保障网。”今年6月到岗、来自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松潘县人民医院院长吴柳率先分享道,该院不仅重点提升急诊、ICU、妇科等学科能力,还依托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资源搭建远程影像系统,组建妇产科专科联盟,让县内孕产妇留存率得到提升;同时建成阿坝州首个老年病区与疼痛门诊,更规划2年内实现胸痛中心国家验收,为213国道沿线群众、机场旅客及景区游客筑牢健康防线。
高海拔地区的医疗突破成为会上焦点。阿坝县人民医院院长苏碧川介绍,该院在全州率先建成血透室,累计完成5000余例透析,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超200万元;关节置换手术量居全州首位,还填补了耳鼻喉科危急重症救治空白,“我们创新的‘12345+1’精准帮扶模式,就是要让帮扶真正落实到基层,让优质医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在全州海拔最高的红原县,来自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红原县人民医院院长龚土平感慨:“2017年去援建时,冬天的诊疗条件艰苦。如今‘组团式’帮扶不仅提升了诊疗能力,改变了病人的结局。更通过‘马背医生’巡诊、免费产检等举措,让草原阿妈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造血”成果同样亮眼。小金县人民医院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帮扶力量,重点打造呼吸内科,推广杵针等中医技术,还通过帮扶医院免费搭建的5G专线,开展高原病救治;茂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乾魁则现场分享了一则暖心故事——在卫生院义诊时,他们现场救治了一名突发心梗的群众,“我们通过‘师带徒’考核、中层干部半年培训,让年轻的本土医生快速成长”。值得一提的是,金川县人民医院的博士夫妻帮扶团队,虽面临“大骨节病筛查后手术意愿低”的难题,但坚持探索适合当地的诊疗方案。
智慧医疗与服务理念转变也成为帮扶新亮点。来自浙江嘉兴的黑水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小四刚上任一周,便推动医院启动信息化改建,实现放射B超与嘉兴二院远程联动审核,“当地群众体检意愿低,我们正通过健康科普,逐步转变他们的健康观念”。理县人民医院则在帮扶中实现从“缺什么帮什么”到“需什么支持什么”的转变,今年以支部带动形式,开展“蓝衣天使”急诊急救培训,上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日常救治能力。
会上,阿坝州卫健委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王进表示,将持续优化帮扶机制,做好派驻人员生活保障,搭建更多经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