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末伏养生过“三关” 打好秋冬健康基础
□张旭方

       末伏,三伏天的尾声,暑热仍如胶似漆黏着大地,却隐约透出秋意的微凉。这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是我们身体从夏季的开放舒展转向秋冬收敛闭藏的紧要关头。中医常讲“冬病夏治”,末伏正是这“夏治”的黄金收官期——此时天地间阳气由盛渐衰,人体亦随之调整,若能巧过“三关”,便是为秋冬健康悄悄埋下稳固的基石。

       第一关:湿热交蒸的“湿困关”

       末伏天气仿佛蒸笼,高温与雨水纠缠,湿与热联手作祟,如无形之网困住我们。人体阳气此时需奋力驱赶外湿,却常因不堪重负而疲惫不堪,导致“湿困”之状:头昏沉如裹湿布,四肢倦怠如铅灌,口中黏腻如嚼蜡,甚至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重如积垢。

       欲破此关,须内外兼修——

       饮食祛湿:薏米红豆汤、冬瓜汤、绿豆汤等皆为祛湿良方。茯苓、陈皮、白扁豆等药食同源之物,亦可在煲汤煮粥时适量添加。切勿贪恋冷饮甜食,它们只会助湿生痰,加重困倦。

       环境祛湿:居室勤通风,衣物被褥在阳光充足时曝晒。若环境过潮,除湿机可助一臂之力。

       经络助力:每日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丰隆(小腿外侧中点稍下)等健脾祛湿要穴,每次3~5分钟,长久坚持,如春雨润物,能逐渐疏通水道,减轻湿气滞留。

       第二关:寒凉内侵的“脾胃关”

       暑热煎熬之下,很多人贪恋冷气与冷食。殊不知,此时人体腠理大开,寒邪如同无形“小贼”,极易乘虚而入。空调冷风如人造秋风,生冷瓜果如冰霜入口,最易直伤中焦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受寒,则运化无力,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为秋冬消化系统的脆弱埋下祸根。

       守护脾胃,关键在于“暖”与“护”——

       饮食温和:告别冰镇饮品与寒凉瓜果,温水、热茶方为滋养上选。生姜、紫苏叶、砂仁等辛温之品,犹如腹中小太阳,可温中散寒,振奋脾阳。

       腹背保暖:尤其睡眠时,务必护好腹部,薄毯轻覆,犹如为脾胃披上软甲。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冷风直吹腰腹。

       顾护阳气:晨起或傍晚,可适度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助身体微微发汗,顺应自然宣发之机,排湿散寒,但切莫大汗淋漓耗伤正气。

       第三关:气机转换的“收敛关”

       夏秋交接,自然界阳气缓缓下沉,收敛之势初露端倪。人体气血运行亦需随顺天时,从夏日的“开泄”模式逐渐切换至秋冬的“收藏”状态。若转换不畅,气机升降失调,便易诱发旧疾,或表现为情绪低落、莫名乏力、睡眠不安等症状。

       注意收敛蓄能,方可助力气机顺利转换——

       情志安宁:“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古人智慧告诫我们,此时当收敛心神,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听听舒缓音乐,练习静坐冥想,或于傍晚在静谧处散步,皆有助于心神安定。

       早睡蓄能:顺应阳气收敛之势,可较夏日略早入睡。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涵养阴血、为秋冬储备能量的根本。

       穴位调理:睡前揉按内关(腕横纹上三指两筋间)、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涌泉(足底前1/3凹陷处)等穴位,有助宁心安神,促进优质睡眠,仿佛为身体悄然注满能量。

       结语:人体犹如一块需要精心料理的土地,末伏的精心调理便是为土地积蓄养分,为丰收的秋、深藏的冬奠定根基。祛湿、暖中、安神,这三道关卡并非难以逾越的险峰,只需融入日常点滴的智慧与坚持。看似微小的养生细节,正是我们为自己储备的健康资本。莫负这夏末最后的热烈与初秋隐约的清凉,用心过好“三关”,便是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岁月,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金堂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