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教研同频共振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医者初心践行使命,用创新成果诠释责任。自2025年2月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校地共建协议,7月华西医院领导团队入驻医院以来,华西医院多个医疗团队与医院深度协作并开展手术,大大提升了百姓就医获得感。

       手术灯的光芒穿透无影罩,视野被照得很亮,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的双手稳稳地悬停在患者颅脑上方,显微镜下,脑干处的血管瘤胀得透亮,血管壁薄如蝉翼,手中器械在“锁孔”大小的开口里灵活游走……这个曾需20多分钟的开颅步骤,如今仅用3分钟就完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医疗技术创新为刃,劈开生命荆棘的生动缩影。

       技术精进:以“精准微创”之刃,突破疑难禁区

     “患者血压90/60mmHg,心率105次/分,体温38.7℃,呈现休克代偿状态!”前不久的一个深夜,急诊室红灯骤亮,56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医。普外一科医生团队迅速进行救治,检查显示:消化道穿孔引发严重感染,已出现感染性休克早期症状,还合并肝硬化和腹腔干夹层,病情复杂凶险。

     “立即启动筋膜平台技术方案!”筋膜平台技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优势显著,手术团队仅在患者肚脐处开一个小口,便顺利完成穿孔修补术。术后损伤小,康复出院时间短。“传统腹腔镜需在腹部留3~4个孔,对腹壁损伤大,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阑尾切除等多种手术,同时成为医院2025年立项的省级新技术。

       自2009年徐学君推行该技术以来,医院成为全市最早开展“锁孔技术”的医疗机构。据徐学君介绍,“传统开颅需切割鹅蛋大小的颅骨,患者恢复慢、并发症多。我们将开颅面积的直径缩小到2~3公分,手术时间从半小时缩短至几分钟。”如今,科室每年使用“锁孔技术”完成开颅手术近400台,手术量全市领先,生存率和康复率大幅提升。

       神经内科诊室里,一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攻坚战正在进行。“看到患者逐渐忘记家人、迷失方向,那种无力感促使我必须做点什么。”神经内科博士龚亮望着门诊外的老人,眼神坚定。他研究的“基于个体化蓝斑脑功能连接靶点的TM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技术已获国家级新技术立项,为早期认知障碍患者带来希望。这项技术通过精准定位大脑功能区域,利用经颅磁刺激进行神经调控干预,有望延缓病情进展。

       从机器人辅助经皮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到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从全胸腔镜下主动脉瓣置换术到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成功开展,医院各科室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更让精准医疗迈上新台阶,AI算法能快速识别影像中的异常,在肺结节、乳腺癌等筛查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了漏诊、误诊……“我们挂牌成为四川大学附属医院后,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医院医务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设,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顶级专家资源,通过组建专业MDT团队,为患者制定最优方案,使更多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高精尖、高水平医疗服务。”

       教学固本:以“薪火匠心”之志,育德才兼备之人

     “进针角度45度,手腕发力要稳,持针器垂直下压……”外科实训室的空气里弥漫着专注的气息,带教老师的声音清晰而沉稳。他手拿持针器在缝合模型上演示着皮内缝合的技巧,而在隔壁的模拟抢救室,气氛截然不同。“肾上腺素1mg静推准备!准备除颤,所有人离床!充电完成,清场!放电!”急促的口令此起彼伏。一群规培医生正围在模拟人旁进行团队复苏演练,一人胸外按压,一人管理气道,一人准备药物,一人负责记录和沟通。这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临场决策的严峻考验。

       在规培医生培养方面,医院构建“双轨制临床导师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方位锻造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一方面选聘资深骨干医生担任住培导师,与住院医师建立固定、长期的带教关系,全程跟踪其轮转成长。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床旁实战教学”,带教老师在真实患者床旁,即时引导规培生从病史抽丝剥茧、在体征中洞察玄机、于诊疗中权衡决断。通过即时反馈、循证推演、复盘精进,将理论知识无缝转化为敏锐的临床思维与规范的处置能力。通过扎实的培养,医院2024年执业医师资格首考通过率和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首次通过率创医院历史新高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彰显了培养体系的有效性与高质量。

       同时,医院于师资培养领域同样锐意创新。2025年,医院成功举办首期院级师资培训班,以“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体验,显著提升了师资教学认知与能力。“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教学实践的主动思考者,是此次培训带来的深刻转变。”一位骨干医生深有感触地说。

       科研转化:以“临床需求”之钥,启“新质生产力”之门

     “这款育发养发液作为皮肤科的经典验方,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和疗效验证,在去年成功实现验方到院内制剂的转化,自院内投产以来,深受广大患者群体的好评!”该院学科建设办负责人表示,医院以市委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共建高水平医院的政策为契机,依托医院优势特色专科皮肤科优质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目前正在着力推进院内制剂的成果转化工作。为攻克脱发难题,几代皮肤科人从解决临床问题出发,通过不断完善中药配方筛选到提取工艺优化,终于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生发养发液。“看到患者的头发比用药前的情况要好,来复查时还连连夸赞,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皮肤科主任冯燕艳说道,“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让经典的方剂从科内到院内,从院内到市场,去帮助更多人,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2022年,医院搭建起涵盖七大研究平台的仁济医学研究中心,为科研提供强力支撑。“这些平台就像科研人员的‘武器库’,让研究更高效。”学科建设办负责人介绍道,“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诊断室,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为加速成果转化,部门主动前移合作关口,多次组织企业研发团队开展临床问题座谈。“我们聚焦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与企业共同研究,促进医企融合。”这种模式让科研问题源于临床,成果又回到临床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

       高层次合作交流拓宽了科研思路。医院与国内顶尖机构合作,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成都疑难皮肤病会诊中心和廖万清院士科创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让我们接触到行业的最前沿成果和理念。”皮肤科医生兴奋地说,“通过交流合作,我们解决了多个临床难题,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医院三大专业榜上有名。其中,皮肤病学首次跻身全国百强,排名提升24位;整形外科学位列第82位,提升39位;烧伤外科学在五年总科技量值中位列第40名。这些成绩是对医院专科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肯定,也是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学科集群整体发力的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

       从“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初心坚守,到校地共建的深度融合,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医疗为基、教学为翼、科研为驱,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医教研同频共振,用更精湛的技术、更贴心的服务守护群众健康,让“家门口的高精尖医疗”惠及更多百姓,在护佑生命的征程上步履不停、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