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肺癌MDT团队“一站式”诊疗改善就医体验
患者“惊喜”:那么多专家同时给我看病
□本报记者 李芯怡

       2017年起,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在呼吸内科专家陈维永副院长的带领下,在成都市内率先组建肺癌MDT(多学科诊疗)团队,汇聚了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介入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的精英骨干。团队以“内外科知识融合”为理念,打破“头痛医头”的传统医疗困局。

       多学科协作

       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2024年年初,49岁的陈先生(化姓)总觉得咳嗽、胸闷。“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底子好,能有什么大事?”抱着这样的想法,起初他并未在意。直到家人一再坚持,他才走进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胸外科诊室。

       然而经CT检查,发现陈先生左肺上叶占位,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更深入的全身评估(PET-CT等)最终确诊:左肺上叶腺癌伴远处转移(Ⅳ期)。晚期肺癌的残酷现实摆在了正值壮年的陈先生面前。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单靠一个科室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胸外科主任张瑞迅速召集MDT团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对于分期较晚的肺癌患者,初始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张瑞强调,“MDT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瞬间打破学科间壁垒,集结相关学科专家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患者病情进行‘360度无死角’的评估,为患者定制真正‘一人一策’的精准方案。”在MDT框架下,肺癌团队专家高效协作,迅速梳理庞杂的病情信息。由于患者携带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经综合考虑,决定根据最新指南为陈先生给予口服甲磺酸奥希替尼靶向治疗。

       专家评估

       治疗达到理想状态

       治疗7个月后,陈先生到医院复查时发现,左肺上叶的原发肿瘤明显退缩,左肺门区域的转移病灶已基本吸收,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

       MDT团队并未止步于初步成功,影像科专家杜涛明对比影像后指出:“病变明显退缩接近临床完全缓解。”肿瘤科专家陈济及呼吸内科专家柯华评估:“靶向疗效显著,但需警惕后期耐药后的再次进展及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可考虑加用根治性放化疗。”张瑞则明确手术定位:“Ⅳ期肺癌无根治手术机会,不做优先考虑,手术仅为姑息减瘤,仍存在复发转移风险。”

       结合陈先生身体情况,经过MDT团队的深入考量及医患共同决策,最终选择为陈先生施行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石蜡病理提示pCR(病理完全缓解)。这是肿瘤治疗最理想的术后状态,提示陈先生有长期生存的可能。患者术后1周后出院,MDT团队再次讨论后结合其个体情况,为陈先生制定了术后继续维持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案,定期复查随访。

       打破就医模式

       患者省时省力又省心

     “以前看病我要跑几个科室,但是这次居然在一个科室就搞定了所有。”68岁的杨大爷在体检中发现左肺上叶占位时,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料在胸外科门诊,见证了跨学科会诊的高效,“居然有那么多科室的专家来给我看病。”

       经微创纤支镜穿刺活检确诊:杨大爷左肺上叶鳞癌伴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ⅢB期)。按传统流程,这类患者从确诊到手术平均需21天,而杨大爷仅用7天便完成基因检测、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降期后的手术方案规划,费用同比节省30 ~40 (减少了重复检查及不必要的治疗)。新辅助三周期后杨大爷肿瘤退缩顺利并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经MDT精准干预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使肿瘤活性降低70 ,淋巴结未及肿瘤转移,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创造了关键窗口期。

     “肺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手术、放疗、化疗、免疫、靶向……但选择越多,患者越易迷失。”张瑞点明了MDT的核心价值,“MDT团队就是为不同阶段、不同病情精准匹配最优解的‘导航仪’。它彻底改变了传统‘闯关式’就医(辗转多科耗时费力)的弊端,不仅节省时间费用,更杜绝了治疗方案‘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风险。”

       据了解,目前该MDT团队在规范临床诊疗、提升患者生存获益的同时,正积极向科研领域拓展,致力于参与或牵头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探索多通路免疫治疗、ADC双抗药物、围手术期靶向“夹心饼”疗法等创新的治疗方式,将培养更多精通多学科知识的“专病专家”作为团队发展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