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伍桂娟

       生化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而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合格标本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治疗延误。本文将系统分析生化检验标本在采集前、送检中及检验中三个关键环节的常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

       采集前

       标本不合格的“源头因素”

       患者因素:血糖、血脂检测前进食,未遵守空腹要求;剧烈运动后乳酸升高,影响检测结果;紧张情绪导致激素波动,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前服用药物,如维生素C、抗生素、利尿剂、肝素等,影响检测结果或干扰反应过程。

       同侧采血:在输液(尤其是含电解质、葡萄糖的液体)的同侧肢体采血,导致血液严重稀释或特定成分异常升高(如K+,Glu)。

       采血操作不当:绑扎过紧或时间过长:(1分钟)导致局部血液浓缩、酸中毒、乳酸升高及细胞内钾释放。

       采血量过少:导致抗凝剂相对过量或抗凝不足,引起标本凝固或抗凝剂干扰。

       多管采集时顺序不当:(如先凝血后抗凝管)可能导致添加剂交叉污染或凝血激活等。

       混匀不充分:血液注入含抗凝剂的试管后未立即轻柔颠倒混匀,导致微小凝块或抗凝不均。

       标本标识错误:标签模糊,影响标本识别;信息不全,如姓名、ID、项目缺失;标本与申请单不符,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送检中

       标本变质的“关键风险期”

       送检延迟:多数生化项目(尤其是酶类、血糖、血气、乳酸、ACTH等)要求标本在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血浆并检测。送检时间过长(如超过推荐时限4小时),会导致血细胞代谢消耗葡萄糖(Glu↓)、释放钾(K+↑),酶活性下降(如LDH,ACP)或升高(如AST),不稳定物质(如血气、乳酸)结果严重失真。

       温度失控:需冷藏的标本未冷藏:导致成分降解。

       需室温保存的标本错误冷藏:可能导致盐析或沉淀。

       未避光保存:某些分析物(如胆红素、维生素B12)对光敏感。

       检验中

       质量控制的“最后防线”

       未进行检查:未及时发现不合格状态,如溶血(血清/血浆呈红色)、脂血(血清/血浆浑浊呈乳白色,干扰比色/比浊法)、黄疸(血清/血浆深黄色,干扰吸光度)。对于抗凝血(如血浆生化),未检查是否有微小凝块,影响仪器吸样或导致结果偏差。

       信息核对疏漏:未严格核对标本标识与申请单信息的一致性。

       离心条件不达标:离心速度、时间、温度不符合要求,影响血清/血浆分离质量(如分离不清、有残留细胞易溶血)。

       放置时间过长:分离后的血清/血浆在室温下放置过久,某些物质(如葡萄糖)仍会降解,酶活性变化。

       标本污染:加样过程发生交叉污染,如高浓度标本污染低浓度标本。容器不洁,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过程受干扰:溶血、脂血、黄疸的常见干扰因素未被有效识别或未采用适当的纠正措施(如稀释重测、设置血清指数阈值、采用抗干扰方法学)。

       仪器/试剂问题:校准不当、试剂过期或变质、仪器故障等非标本因素也可能导致结果异常,需与标本质量问题区分。

       结果审核不严:未结合临床信息(如患者年龄、性别、诊断、用药史)对明显异常或不符合逻辑的结果进行复核和溯源。

       针对上述原因

       需采取改进对策

       强化临床沟通与标准化培训:检验科与护理部、临床科室紧密合作,制定并推广标准化的采集、运送操作程序。

       定期培训考核:重点培训采血人员规范操作(正确绑扎止血带、消毒干燥、穿刺技巧、轻柔混匀、正确选择容器与顺序)、患者准备要求、标本标识规范及特殊项目要求(如隔绝空气、冷标本保温)。

       优化标本转运与交接流程:建立院内高效的标本转运系统,如物流机器人、专用通道,明确各类标本的允许转运时间窗和温度要求;使用合格的转运箱,具备温度监控、防震、避光功能。

       执行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包括即时肉眼评估(溶血、脂血、黄疸、凝块、量)、信息核对及不合格标本的拒收、记录与即时反馈机制。

       完善检验科内部质控:严格标本前处理,规范离心、及时分离血清/血浆、按要求保存;加强结果审核,建立多级审核制度,结合历史结果、临床信息进行逻辑性判断,对可疑结果主动复查或与临床沟通;健全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确保仪器、试剂、方法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建立信息化闭环管理与持续改进机制,利用医院系统实时记录、追踪、统计和反馈不合格标本信息(类型、来源科室、原因);定期分析不合格数据,针对性改进流程,形成PDCA循环。

       结语:要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质量控制是一个贯穿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处理和检测分析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加强沟通协作,并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标本的产生。 (全州县凤凰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