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13岁的淮安女孩珠珠(化名)有一个比她小1岁的弟弟,自从她记事起,父母一句“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不知讲了多少遍。她不明白的是,明明都是孩子,她只比弟弟大1岁,凭什么必须处处让着他?而这个问题也导致她抑郁,不得不在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在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期间,珠珠接受心理治疗时向医生吐露了心声。原来,珠珠有个相差仅1岁的弟弟,但两人在家中的待遇却截然不同。珠珠自幼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直到四年级时才被父母带至身边上学。虽然成绩优异、听话懂事,但珠珠却不受父母宠爱。“让着弟弟”是父母对她提出最多的要求。弟弟犯错,父母不分青红皂白认为是她没做好榜样;父母总是竭尽所能地满足弟弟的各种要求,却告诫珠珠女孩子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要学会省钱。
长期在“偏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珠珠变得自卑又敏感,觉得自己外貌丑陋,“鼻子塌、眉毛丑……”对自己各种不自信。因为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珠珠在学校里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性格逐渐孤僻。一年多前,珠珠开始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的状态,认为同学聚在背后说她坏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比别人慢,成绩直线下降;经常对家人大吼大叫,严重时有过自伤行为。
入院后,该院少儿心理科医生孙莎莎在科主任陈刚博士的指导下,根据珠珠的病情制定了专业的诊疗方案,予以相关药物静脉滴注改善焦虑,配合中药泡脚温经散寒,中药贴敷助眠,辅以暗示、脑反射、脑电、经颅磁刺激治疗、森田疗法、团体心理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医生有话说
二胎家庭中,家长该如何做?心理科医生对此表示——
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公正是平衡两个孩子关系的基础。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时,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孩子们会感受到被尊重。
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需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引导合作:培养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合作,帮助两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当家庭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父母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给两个孩子,让他们互相配合。通过合作,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还能学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更多关注“大孩”的心理健康:与“大孩”保持开放、真诚的沟通。如果“大孩”的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可以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多孩家庭攻略
家长不要做“端水大师”
有调查显示,在去年出生的宝宝中,不少是家中的二孩或三孩。多孩家庭中,家长面临着新的育儿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公平对待家中的每一个孩子。两位心理老师分享了多孩家庭中的育儿注意事项。
要向大宝明确
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不少家长在打算生二孩时,会特别关注大宝的反应,有的孩子很期待有弟弟妹妹,但有的孩子却非常反对。如果大宝强烈反对家长生二孩,家长该如何给大宝做好心理疏导呢?东莞市清溪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心理老师马淑芬表示,家长要重视大宝的情绪反应,可以尝试这样做——
倾听和理解:首先,家长要耐心倾听大宝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的担忧和不安,给予大宝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大宝的这部分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以后,他强烈反对的想法就会被削弱。
建立安全感:很多大宝之所以害怕新成员的到来,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弟弟妹妹出生以后,父母给他的100分的爱就只能变成50分了。但其实我们应该传递给大宝的信息是:原来家里只有3口人(加上大宝),那大宝就能拥有300分的爱,增加新成员以后,家里有4口人,那大宝就拥有了400分的爱了,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引入新概念:家长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短视频等方式,让大宝了解有弟弟妹妹之后的温馨生活,如绘本《跟屁虫》《彼得的椅子》《最好的礼物》《汤姆的小妹妹》等。
共同做准备:让大宝参与到准备二胎的过程中,如挑选婴儿用品、布置房间等,增强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鼓励大宝以哥哥或姐姐的身份来看待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爱心。
大宝有异常情绪和行为
家长需谨惕
“家中迎来新成员时,大宝的心理变化通常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这些变化可能因孩子的年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马淑芬表示,父母要特别关注大宝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一般而言,大宝在情绪上最常见的表现是不安和焦虑,大宝很担心有了新成员以后,父母不会那么爱自己了。另外,大宝看到父母夜以继日照顾弟弟妹妹时,会明显产生嫉妒和排斥的心理。
“有了弟弟或妹妹以后,大宝在行为上最常见的变化是退行和过度依赖,他们想通过自己的退行和依赖重新夺回父母(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关注,更有甚者可能会有攻击弟弟或妹妹的行为。”马淑芬强调,大宝的这些情绪和行为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父母如何引导,“如果引导得好,大宝可能会更有责任和担当,觉得自己是哥哥或姐姐了,要尝试着和父母一起去帮忙照顾弟弟或妹妹。”
马淑芬指出,大宝如有以下行为异常,家长需要特别关注:
突然变得不讲道理:大宝看到小宝经常无理哭闹,可还是能得到大人及时的拥抱和安抚,他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大人喜欢的方式,会模仿小宝的“不合理哭闹”。这时如果家长再来一句:“你怎么变得这么不讲道理了。”大宝的内心除了受伤以外,还多了一份委屈:为什么弟弟妹妹可以不讲道理,我就一定要讲道理?
对母亲的依赖明显增加:比如本来大宝已经可以自己独立睡觉了,但是有了小宝后,大宝表示不愿自己睡,要妈妈陪睡;又比如大宝本来自己吃饭就很棒了,但是有了弟弟妹妹之后他也要求要妈妈喂,这很可能是因为大宝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
表现得特别懂事、乖巧:有了小宝以后,如果大宝一点“逆反”心理都没有,反而表现得特别懂事、乖巧,那家长也要谨慎了,很可能是大宝把自己的担忧、不安等情绪都隐藏了起来,希望通过自己在学校、在家里更完美的表现来得到父母的嘉奖和认可,这其实不全是好事,因为孩子的情绪被压抑了,而情绪如果一直积累和压抑,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要么就对内攻击身体,要么就会在某一个时刻集中爆发。
家庭公平教育
当心陷入三个误区
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李艳芳是一位三孩妈妈,很多家长都问过她同一个问题:“在家里如何做好‘端水大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李艳芳表示,作为一个三孩妈妈,她结合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给家长分享了在家庭公平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公平不是“一模一样”。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给孩子一模一样的东西。当孩子感到同等的幸福和满足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实现公平了。
误区二:公平不是当家里的“法官”。当孩子有争执的时候,父母先别急着干预,可以站在旁边当一个观察者,让孩子自行去解决。可能他们一次、两次都处理不好,但是在这个争执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沟通和分享,慢慢地,这种争执也就缓解了。
误区三:不做“端水大师”。其实,家长不一定要做“端水大师”的,只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独一无二的,父母都很爱他们,爱就可以抵挡一切。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家长不偏心
人无完人,偶尔偏心也是人之常情。了解了家庭公平教育的那些“坑”之后,家长具体怎么做,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觉得爸妈没有偏心呢?李艳芳给大家分享了几个小窍门:
承认偏心,鼓励表达: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家长们得承认自己有时候可能偏心,也要允许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原则性问题上,家长们要坚守底线,比如涉及安全的情况,其他时候尽量做到公平。和孩子们坦诚沟通,承认自己的不完美,鼓励他们在觉得不公平时勇敢说出来。
稳定情绪,和谐关系:家长们的情绪稳定和夫妻关系的和谐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关键。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爱,这样他们就不会只用物质来衡量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在场,陪伴时间少,更要注重情感上的投入和交流。通过一起参与家庭活动、游戏和日常对话,比如一家人逛超市、DIY活动,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和感受,从而更有效地支持他们的成长。
尊重差异,鼓励个性:家长们应该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在多孩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相互比较或竞争。通过表扬孩子们的独特贡献和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内核充盈的孩子对兄弟姐妹有更多的包容。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解决冲突:当孩子们有冲突时,家长忍一忍,别急着插手。家长可能希望自己像公正的裁判一样,保持耐心,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但其实,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问题,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的小争端,不仅能教会他们怎么沟通和谈判,最后家长再安抚各自情绪,这样的结果也是孩子能接受的。
合理解释,发挥创意:也许有时候家里经济有点紧张,对某个孩子的花销可能就比其他兄弟姐妹少那么一点点。这时候,家长们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这是暂时的困难,跟爸妈对你的爱完全没关系,或者可以设定一些合适的期望值,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同时,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家长们还可以发挥创意,比如一起做家务、开家庭故事会之类的,这样不仅能让家庭体验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互动。
最后,家长们应该作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无论是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善良和同情,家长的行为都会深深影响孩子,并塑造他们的世界观。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相互的支持,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信、乐观地面对各种挑战。(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