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咳嗽超1个月 这些检查项目一定要做
□余洁

       慢性咳嗽并非普通感冒,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咳嗽持续超过一个月,盲目治疗不仅无助于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延误病情。今天,我们将通过真实案例和科学分析,揭示慢性咳嗽背后的潜在病因,并介绍医生建议的六大核心检查项目,帮助家长为孩子扫除健康隐患。

       慢性咳嗽并非简单的“小毛病”

       5岁男孩反复咳嗽2个月,家长试遍止咳药、偏方仍无效,最终检查发现竟是气道异物!医生痛心疾首:“若早做CT检查,本可避免肺部感染……”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慢性咳嗽并非简单的“小毛病”,而是需要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复杂疾病。

       根据《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超过70 的慢性咳嗽患儿需通过专项检查明确病因,但因“怕麻烦”“怕辐射”等原因拒绝检查的家长比例高达45 。事实上,科学检查是揪出“真凶”的唯一途径。止咳药治标不治本,慢性咳嗽背后可能藏着哮喘、鼻炎、胃病甚至先天畸形等问题。

       普遍误区与错误做法有哪些

       许多家长对慢性咳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先吃药试试看”,结果不仅浪费金钱,还延误了治疗时机。例如,一名7岁女孩咳嗽3个月,花费近万元买药,最终通过肺功能检查确诊为哮喘,规范治疗后月均费用仅需300元。

       误区一:检查辐射伤身体,能不做就不做

       科学辟谣:一次胸片的辐射量相当于坐飞机2小时,而低剂量CT的辐射量更低,远低于自然环境的年辐射量。

       误区二:检查费钱又麻烦,先吃药试试看

       案例警示:一名患儿因误诊为普通感冒,长期服用抗生素和镇咳药物,最终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规范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误区三:检查单看不懂,做了也白做

       医生解读:检查结果需结合症状分析。例如,肺功能检测显示“轻度阻塞”且患儿有过敏史,则提示哮喘可能性较大。

       误区四:大医院才需要检查,小诊所开药就行

       数据对比:基层医院慢性咳嗽误诊率高达58 ,而三甲医院专项检查后确诊率超90 。

       诊断慢性咳嗽的检查项目解析

       按照优先级排序,以下六大检查项目是诊断慢性咳嗽的关键:

       胸部X线/低剂量CT:排除器质性病变

       必做理由:发现肺炎、支气管扩张、先天畸形等“看得见”的病变。

       家长须知:低剂量CT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更推荐使用。

       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锁定哮喘

       适用症状:夜间咳嗽、运动后咳嗽、过敏体质儿童。

       对儿童友好:6岁以上可配合吹气检测,6岁以下需采用脉冲振荡技术(无须主动配合)。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血清IgE):揪出过敏元凶

       检测意义:揪出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或过敏性咳嗽的元凶(如尘螨、花粉、食物等)。

       注意事项:检测前需停用抗过敏药3天,避免假阴性。

       鼻咽镜检查:诊断鼻窦炎/腺样体肥大

       适用信号:晨起咳痰、鼻塞打鼾、清嗓子。

       无痛方案:电子鼻咽镜直径仅2.7mm,儿童耐受性好。

       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排查胃食管反流

       特征提示:进食后咳嗽、反复吐奶(婴幼儿)、烧心感。

       创新替代:新型无线胶囊监测仪,儿童接受度更高。

       诱导痰细胞分析:鉴别感染类型

       特殊价值:区分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避免抗生素滥用。

       儿童适配:雾化吸入生理盐水诱导排痰,无创安全。

     “三步走”战略+家长自查清单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基础筛查(胸片+血常规)→排除感染/异物;

       第二步:定向排查(肺功能/过敏原/鼻镜)→锁定过敏/哮喘/鼻病;

       第三步:深度检测(食管pH值监测/CT)→攻克疑难病例。

       家长自查清单(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咳嗽伴喘息、呼吸困难;咳嗽时面色青紫;痰中带血丝;体重持续下降;夜间咳醒≥3次/周。

       慢性咳嗽不是“熬过去”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拒绝“检查恐惧症”,用科学手段为孩子扫除健康隐患,别让无知成为孩子康复的最大阻碍。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