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妈的情况如何了?”
“手术非常成功,您母亲体内的肿瘤已基本清除干净。”
“辛苦了,辛苦了,非常感谢!”
接受手术的患者是70多岁的曾婆婆,在当天的手术中,医生一共从她体内取出了20多斤重的病变组织。这些病变组织遍布肝脏、胆囊、脾、胰腺、胃、肠管、子宫、卵巢等多个器官,11位医护人员从早上一直鏖战至深夜,才彻底清除干净。这台手术的难度达到“天花板”级别,用时堪比跑一场“马拉松”。
战前
组建手术“特种部队”
今年5月,曾婆婆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吃饭时上腹总是胀胀的,起初她并未过多在意。不久后,曾婆婆的肚子开始无声无息地逐渐隆起,一天比一天大,躺下时胃部竟有受挤压感。这不禁让她心生疑惑:肚子里面到底长了个啥东西?
在家人的陪伴下,曾婆婆一路辗转多个科室问诊,最后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前专家门诊就诊后,依据CT、穿刺等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为罕见腹膜假性黏液瘤,且来源不明。“肿瘤是恶性的,并且已经扩散至整个腹腔,如不尽快做手术清除,癌细胞还会继续扩散,老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当腹部彩超、CT、血液化验等检查结果出来后,进一步印证了妇科肿瘤团队医生的判断,并将病情告知了患者家属。
妇科医生王琴介绍,假性黏液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形态有点像冰粉或果冻,是一种胶质的肿瘤病灶,因为敏感性差,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疼痛感,往往容易被忽视。“从检查结果来看,肿瘤已经遍布整个腹腔,多个重要脏器受到侵犯,考虑到病情和年龄因素,手术风险极高。”
患者家属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做手术“搏一搏”。面对这个巨大挑战,妇科迅速启动MDT(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团队齐聚一堂,制定了严谨的手术方案和术中风险预案。此外,还确定了一支由11名身经百战的医护人员组成的“特种部队”参与手术。
战中
连续鏖战近15小时
7月上旬,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间手术室,曾婆婆在接受麻醉后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身下垫着防止失温的加热垫。妇科丁书贵教授、德国专家Tinneberg教授等11位医护人员走进手术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有的站在手术台前,有的紧盯监测设备,有的记录手术数据,有的随时准备补充器械,有的随时应对术中突发状况……一场硬仗即将打响。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团队小心翼翼地打开患者的腹腔,眼前的景象令现场所有人大吃一惊:腹腔内充斥着胶冻样黏液性肿瘤,几乎黏附在所有腹腔脏器上面,多个脏器完全看不清原貌,手术难度极大。
整台手术需要连续闯过全面清除病灶、腹膜“大清扫”、网膜系统根除、受侵犯脏器精准切除、转移病灶“点对点”清除、脏器功能保护与重建、解除粘连束缚等七大关口。“一次性要在腹腔内完成多个脏器的手术,而且还是肿瘤切除手术,其操作的复杂精细程度在国内相当罕见。”王琴坦言,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只要一步走错,就会满盘皆输。
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直到晚上11点45分才结束,耗时14小时45分钟。“整个手术过程中,丁书贵和Tinneberg一步都没跨出过手术室,也没有吃一口饭,仅靠一杯咖啡撑到手术结束。”据王琴回忆,走出手术室后,每个人早已腰酸背痛、饥肠辘辘。
战后
病灶实现R0切除
经过近15小时连续鏖战,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力,成功打赢了这场史诗级的“肿瘤歼灭战”,圆满实现了R0(无肉眼残留病灶)切除,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和后续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术后,曾婆婆转入ICU(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护和治疗,不到24小时便转入到普通病房,经过康复治疗后,目前已顺利出院。
“假性黏液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为卵巢囊肿或腹水。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应及时到大医院进行检查。”王琴提醒,对于假性黏液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关键。 (陈猛 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