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了免费早餐。听食堂服务员说,以后早餐定价6元,午餐15元左右,管饱。让大家试吃几顿,提提意见。看到餐台上食物的品种、品相后(4年食堂就餐经历,味道毋庸置疑),哪还有什么意见?想瘦者不用担心,营养自配;善啖者不用着急,多少自选。
居巢栖穴,建邦立国,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所展现的,不过是一轴追求食物的斗争画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大的志向与辉煌的事业之下,隐藏着活着这一最简单的目的。人总要活着,才能让自己的所思所愿所为成为可能。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工资425元,扣30元保险,到手395元,取钱的时候总要留5元在存折上。食堂早上供应馒头、稀饭,泡菜管够;午餐供应米饭、一荤一素,醋汤管够;晚餐一碗面条(偶尔也有稀饭),面汤管够。唯独那点工资不够。在我正需要大量食物补充高强度劳动的体力消耗时,总觉得食堂阿姨手在抖、勺太小、人太抠。每天都是饿的,站着就想坐着,坐着就想躺着,躺着就想睡着。参加工作前吃不饱,参加工作后还是吃不饱,我可能前世是饿鬼吧。
同锅吃饭,搭伙求财。经历了众多单位,领导们的认识出奇地一致:伙食团最难管理。后来的单位索性不办伙食团了。针对伙食的意见是没有了,领导的耳根也清静了许多,但总觉得单位似乎少了点什么。养家糊口,谁都不容易。为了一口吃的,熬更守夜,挨骂受气。天南地北的人走到一起,饭菜好吃,能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价廉物美,能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锅灶有温度,人便有热情。爷爷奶奶时代收养了一个流浪者,以我家姓氏取名,长大后成婚生子。只要有乞丐乞讨,他都要给饭食。父亲母亲时代,凡家门口过往的远方人都要留下吃饭,记忆最深的当数补鞋匠师徒留住40余天。奶奶教育我,多做善事,相信因果轮回;父亲教育我,诚实守信,懂得将心比心;母亲教育我,莫起贪欲,守住做人本色。在那个自己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一碗热饭留给我的是不可失传的家风家道。
《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记录着那时的历史韵味,淄博的烧烤、荣昌的卤鹅,是今日幸福生活的缩写。消灭了绝对贫困的新时代,食物选择早已实现多样化,产生了大厨、美食家的社会工种。美团、饿了么等也成了人们依托食物讨生活的新兴行业,感恩时代的馈赠。
让食堂回归食堂,让人们聚在食堂。在食堂里遇见烟火味,让烟火味温暖人情味……
烟火味的遇见。谢谢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