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非处方药选购与自我药疗误区
□王晓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头痛脑热、感冒咳嗽等小毛病,很多人会自行购买非处方药来缓解症状。无须医生开处方就能买到的药品,给人们的日常小病处理提供了便利,但“便捷”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对待。还有一些人因为不懂选购技巧、忽视用药规范,不仅没治好病,还会引发肠胃不适、过敏等问题。非处方药的使用藏着不少学问,以下就详细讲讲科学选购方法和常见误区,帮大家避开用药的陷阱。

       非处方药基本常识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生开处方,就能自行购买的药品,一般在包装上标注着“OTC”,分为红色甲类和绿色乙类。甲类需药师指导,乙类的安全性更高,可在超市销售。需要注意的是,非处方药的“安全”也是相对的。例如,布洛芬过量会损伤肠胃和肝肾;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在购买前,务必看说明书,从而确认“适应证”“禁忌证”与自身情况是否匹配。

       科学选购非处方药步骤

       明确症状,对症选药 需要先理清症状的细节,包括发作时间、伴随表现等。比如感冒时,需要观察是否有发热、咽喉痛等伴随症状。风寒(怕冷、清涕)和风热(咽痛、黄涕)感冒分别对应风寒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胃痛需辨明是胃酸过多(选铝碳酸镁)还是胃动力不足(选多潘立酮),不对症则无效。

       核对成分,防重复用药 不同药可能含有相同的成分,尤其是复方制剂,往往包含多种成分。例如,“快克”“泰诺”都含对乙酰氨基酚,同服易过量伤肝。此外,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不适合有癫痫病史者,可能诱发病情;高血压患者应避开含伪麻黄碱的药,会升高血压;驾驶员应慎用含氯苯那敏的药,易嗜睡。

       查资质,拒“三无” 选择正规药店,优先选择连锁药店或医院药房,避免通过微商、无证摊贩等非正规渠道购买。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生产日期、有效期、国药准字。注意查看药品储存条件,如需要冷藏的胰岛素类非处方药,需确认药店冷链保存是否规范。不买临期药,按需购买不囤积,液体制剂易因储存不当失效。

       问药师,不跟风 不能轻信广告或他人推荐,因为体质和病情不同,适合别人的药未必适合你。告知药师自己的过敏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保健品),避免成分冲突。孕妇、儿童用药前一定要咨询药师,避免风险。

       自我药疗常见误区

       症状消失就停药 例如,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需用5~7天,用2天好转就停,可能深层残留的细菌未被彻底清除,停药后易复发。需按疗程用完,避免反弹。

       随意增减剂量 有的患者觉得“多吃好得快”,或怕副作用少吃,都会影响效果。例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伤肝,布洛芬过量易引发胃溃疡,必须按说明书剂量使用。

       用茶水、牛奶送服药物 茶中的鞣酸会影响铁剂、抗生素吸收;牛奶中的钙会降低喹诺酮类药效。送药最好用温白开水,水量要足防黏附于食道。

       把药当保健品长期服用 长期大量吃维生素C易腹泻、得尿路结石;复方甘草片含阿片,长期用可能成瘾。非处方药需对症服用,不能当保健品。

       儿童按成人量减半服用 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好,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骨骼,需选儿童剂型,按年龄或体重算剂量。

       自我药疗的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在用药3天后,症状没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明显加重,比如发烧超3天、咳嗽带胸痛等,需要及时就医。同时,如果出现皮疹、呕吐、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还有在症状复杂难判断时,如腹痛可能是胃炎也可能是阑尾炎,别自行用药,需要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非处方药虽方便,但“方便”不代表“随便”。每一种药物的成分、剂量、适用人群都不同,选对、用对才能护健康。即使是看似安全的感冒药、止痛药,用错了也可能变成健康隐患。用药前多看看说明书,比如肝肾功能不佳者要避开对肝肾有负担的成分,过敏体质者需核对成分表防过敏,有疑问找医生或药师咨询,才是对自己负责,从而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赤峰市第二中医蒙医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