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水痘患者的家庭护理与隔离要点
□郭昕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全身性红色斑丘疹、水疱和结痂为典型特征,病程呈自限性但并发症风险不容忽视。其传染性极强,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高达90 。本文将从隔离规范、护理要点、环境控制、病情监测及预防策略五方面,为家庭提供系统化防控方案。

       黄金隔离期

       阻断传播链的核心原则

       空间隔离:优先安排患者独居通风房:条件受限则保持2米以上距离并设物理屏障,2米距离可降低80 飞沫传播风险;隔离区应远离厨房、婴儿房等高敏感区域,减少病毒扩散风险。

       呼吸防护:患者及照护者需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者需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密封丢弃。

       接触隔离:严禁共用毛巾、餐具、玩具等物品:患者衣物需单独清洗,使用6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或含氯消毒剂(有效氯500mg/L)浸泡15分钟;孕妇、新生儿及免疫缺陷者应避免进入隔离区,如需接触需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及N95口罩。

       精准护理

       缓解症状与预防并发症的策略

       皮肤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止痒处理:每日涂炉甘石洗剂3~4次,疱疹破溃换莫匹罗星软膏防感染,剪短指甲戴棉手套防抓挠留疤。

       清洁管理:未破溃疱疹可用37℃温水淋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破溃处采用生理盐水湿敷,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结痂护理:自然脱落期约7~14天,强行剥离可能导致永久性凹陷疤痕,需耐心等待痂皮自然脱落。

       发热管理,阶梯式降温策略

       物理降温:体温<38.5℃时,采用退热贴、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免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体温≥38.5℃时,6月龄以上儿童可按体重服用布洛芬(5~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禁忌提示:禁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急性脑病合并脂肪肝),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

       饮食调整,增强免疫力

       推荐食谱:每日摄入500g新鲜蔬果(如菠菜、柑橘),补充维生素C和锌;增加优质蛋白(鸡蛋、鱼肉)摄入,促进抗体生成。

       禁忌食物: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以及辛辣、油炸食品,防止加重皮肤瘙痒。

       饮水管理:每日保证1500~2000ml饮水量,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

       环境管理

       打造无菌安全区的措施

       空气净化,降低病毒浓度

       自然通风:每日开窗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相对湿度40 ~60 ,抑制病毒存活。

       机械消毒:无人时使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照射后通风15分钟再进入,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

       物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高频接触区:门把手、开关等每日用75 酒精擦拭2次,重点区域增加消毒频次。

       织物处理:床单、被罩每周更换2次,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暴晒6小时,彻底杀灭病毒。

       排泄物管理:患者呕吐物或粪便需用双层垃圾袋封装,喷洒含氯消毒剂后密封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病情监测

       识别重症信号的指标

       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呕吐、嗜睡、抽搐可能提示脑炎,需立即就医。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加剧、呼吸急促可能并发肺炎,需进行胸部X光检查。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需检测凝血功能。

       当出现上述重症信号,或发热持续>3天、皮疹融合成片、口腔溃疡影响进食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感染科就诊。

       预防性措施

       构建家庭防护网的攻略

       疫苗接种:12~15月龄接种首剂水痘疫苗,4~6岁加强免疫,保护率可达95 以上。

       暴露后干预:未接种疫苗者接触水痘患者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可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健康宣教:家庭成员需掌握正确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水痘的防控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严格落实隔离措施、科学实施护理方案、持续优化环境管理。通过把握黄金隔离期、精准识别重症信号、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方能最大限度保障家庭成员健康。记住:早隔离、精护理、严监测是战胜水痘的三把金钥匙。(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防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