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疗效说话,让时间证明
好中医是“熬”出来的
□徐婧

       青年中医师的成长之路正面临着双重挑战。诊室里亟待突破的临床能力提升瓶颈,以及人才评价体系中无法回避的科研指标,成为笼罩在青年中医心头的迷思。他们试图用每一次把脉开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临床坐标。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搭建对话平台,邀请多位青年中医师直面这些“成长的烦恼”。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岐黄之术薪火相传的希望,也窥见中医现代化转型之变。

       真金不怕火炼

       临床经验是熬出来的

     “当我发现一些患者因疗效不好而不来复诊时,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不甘与困惑。”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委会副秘书长万宇翔坦言,在跟随中医肿瘤名家黄金昶教授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厚着脸皮”追问到底的执着精神,或许比天赋更重要。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年轻医师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错过成长的机会。”万宇翔说,这种反思精神,是一位中医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硕士阶段,我就意识到中医临床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陈海鹏回忆,遇到疗效不佳的病例时,挫败感促使他持续学习。一个顽固性咳嗽患儿让陈海鹏对中医辨证有了更深的体悟。患儿初诊呈热象,辨证为湿热咳嗽夹外风,用麻杏石甘汤、三仁汤合祛风药后好转六成;复诊转为痰湿咳嗽夹外风,改用二陈汤合祛风药却收效甚微。“追问病史,患儿加重的诱因是喝冷饮,这时我才意识到证候已转为寒象。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干姜、细辛,最终患儿治愈。临床实践教会我,必须回归中医本源,明辨寒热阴阳。”陈海鹏说。

       陈海鹏特别强调青年中医要培养两种重要心态:“一是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必须保持钻研的韧性;二是要建立坚定的专业自信,要相信终会找到正确的治法,这种对中医的信念感尤为重要。”

     “熬”,是许多青年中医在成长之路上的共识。正如熬煮中药需要文火慢炖、耐心守候,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也需经历岁月的沉淀与磨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治医师张凯歌坦言,临床之道,从无捷径。唯有如同炮制良药般,将身心倾注于临床这个“药罐”之中,历经“文武火”的反复煅烧与淬炼,方能凝萃出治病救人的真功夫。此般“熬”炼,不是消磨以待,实乃沉潜涵泳;不仅是循环往复,更是厚积薄发。

       无须谈“卷”色变

       中医思维是练出来的

       当前,科研压力与临床成长的双重夹击让不少青年中医师谈“卷”色变。

       陈海鹏表示,在当下医疗环境中,青年中医师无须对“内卷”过度焦虑。“当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于中医本源,也即阴阳平衡、寒热虚实时,中医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彰显。”陈海鹏说。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肖月园认为,中医临床的精髓不在于掌握多少“验方绝招”,而在于培养辨证思维的逻辑体系。

     “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万宇翔认为,“遇到疑难病例时,第一反应是回忆老师用过的某个方子,而不是分析当下的证候机理。”这种“方证对应”的碎片化学习,虽然能快速解决个别问题,却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实现对中医经典和古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观照思考,是我们青年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任北大表示,当思考足够细微,对实践是非常大的促进。这种和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思考和交流,为把握临床实践方向规律、做好经典和临床的结合文章提供指引。青年中医的立身之本,就在于持续回归中医本源,在每一次辨证中打磨自己的中医思维。

       陈腾飞刚过而立之年,却已在带教“00后”学生。在重症医学科躬耕,他深知中医思维对青年中医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的ICU现在就非常注重中医思维主导下的危重症救治理念,中医思维会贯穿每一位青年中医人的学习生涯。比如严重感染会导致多脏器的衰竭,但各个脏器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作用。中医整体观有先天思维优势。”

       肖月园认为,深入研读并背诵中医经典是培养思维的基石,不仅要理解其理论精髓,更要将其内化于心;跟随名师学习则是传承中医智慧的桥梁,要珍惜学习机会,以谦逊的态度求教;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勤于思考是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必要方法,要不断反思与总结经验。

       不以年资论英雄

       创新之路是闯出来的

     “学我者,必超我。”这是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对青年中医的寄望。回望他们的临床之路不难发现,中医的成长从“跟诊抄方”到“渐悟医理”再到“守正创新”,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进阶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后浪”为中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着新鲜的血液。

     “中医传承史上,青年突破窠臼、开创新局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在于能否在继承中创新,在守正中突破。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代青年中医的成长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冰说。

       如今,已经有不少优秀的青年中医破浪前行,用实力粉碎了“资历=技术”的认知桎梏。

       多重耐药菌感染引发的脓毒风暴,用“中药方案+针灸治疗”7天清除感染灶;重症胰腺炎患者,大黄、芒硝通腑,不手术、没“换血”,8天转出ICU;70岁老人9厘米肝脓肿、多脏器衰竭,中药重剂频投快速阻断病情进程,3周康复出院……这些鲜活的临床案例,正是青年中医陈腾飞的实战成果。

他用实力粉碎着“年轻中医等于没经验”“中医不能治急危重症”等人们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陈腾飞认为,自己的自信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更重要的是,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冰教授药医研教传承工作室,青年中医们的临床氛围或许是“创新”二字的最好诠释。这里打破了医、药、研的学科壁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诊疗体系。在医—药团队的联合查房机制下,青年中医们既可以针对失眠患者开展酸枣仁汤与佐匹克隆的疗效对比研究,还可以共同为有治疗需求的哺乳期妇女定制中药—西药协同治疗方案并保障用药安全。

     “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团队叠加,而是诊疗思维的化学反应。”张冰表示,当青年中医与临床药师在病床前共同分析用药方案时,既坚守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精髓,又融合了现代药学的前沿认知。这种创新,正是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新生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对于青年中医临床能力的提升是跨越式的。

       如何走出自己的临床之路?答案不在书本里,而在每一位青年中医的诊室中。迷思终将消散,而临床的生命力却是永恒的。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凝练成一句话:用疗效说话,让时间证明。(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