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四川降至低位水平

       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 侯文瑾)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当天,由四川省疾控局、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四川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主题宣传活动在龙泉驿区举行。

       本次活动以“护肝—讲肝—研肝”三大主题递进,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设置三大递进互动区域,针对性传播肝炎防控知识。全省各地还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线上平台发起“肝炎知识有奖问答”,在线下运用地铁、公交等广告平台扩大宣传半径。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各异,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乙肝、丙肝和丁肝则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危害大,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其中,乙肝和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疾病,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约40万,占全球总数的40 以上,且主要归因于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1 ,远低于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40.5 ),给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多年来,四川省通过实施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控策略,病毒性肝炎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在疫苗接种方面,适龄儿童甲肝、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省为单位连续五年保持在90 以上,成人高危人群接种覆盖率同步提升,免疫屏障持续巩固。在监测预警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多病同防方面,积极落实艾滋病、乙肝、丙肝和梅毒四病联合筛查策略,及时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使其及早进入治疗阶段,减缓疾病进程,减少疾病传播。通过综合施策,四川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已降至低位水平,新发感染者数量大幅度减少,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