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雅安市人民医院
帮扶院长
张正辉
帮扶成绩
首创“高原定制+个性化”服务,开展“红旗科室”“优质服务明星”评选,助力康定市人民医院患者满意度攀升至93 。建成康定首个规范化犬伤处置中心,每年处置动物咬伤超300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项,填补了当地医院的技术空白。
康定市甘孜州州府,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城市,以跑马山、木格措等景区闻名,融合了藏、汉等多民族文化,充满独特的风情。
7月的康定,折多山巅还残留着未消的积雪。在这座“溜溜的城”里,雅安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帮扶团队正用汗水与坚守,为高原群众的健康筑起坚固防线。从急诊科的紧急抢救到体检中心的细致筛查,从5G诊室的远程会诊到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他们的故事如同雪山融水,浸润着这片土地。
急救能力提升,守护生命防线
康定地势复杂,海拔落差达3000余米,折多山、高尔寺山等“天险”曾让急危重症患者转诊难如登天。雅安市人民医院帮扶团队进驻康定市人民医院后,将急诊科作为破局的关键,蹚出了一条“途中交接”的转运新路。
2024年6月6日,一位中年男性工人因突发急性脑梗死被紧急送往康定市人民医院。他入院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岌岌可危。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患者20分钟内完成所有检查,随后被迅速转运至雅安市人民医院。
目前,帮扶团队与12家基层卫生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并制作了藏汉双语急救流程手册。如今,遇到心梗、脑卒中等急症,基层医生能按手册规范处置,为转运争取黄金时间。
创新体检服务,预防关口前移
“以前觉得没病就不用检查,邻居直到查出肺癌晚期才后悔。”呷巴乡牧民娜姆的话道出了高原群众的普遍心态。为扭转这一观念,帮扶团队投资200余万元改造体检中心,12名医护人员经雅安市人民医院系统培训后上岗,10余套新设备中,肺功能检测仪、动态心电图机等专门针对高原病进行筛查。
最让群众称道的是“高原定制+个性化”服务。针对康定高海拔、强紫外线的特点,团队联合权威第三方检验中心,制定15项健康管理方案;40余项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的引入,吸引超70 基层干部和30余家企业的职工到康定市人民医院参加体检,三年来,体检量达4.8万人次,较帮扶前增长75 。
“5G+医疗健康”,便捷服务群众
“以前挂号要排半小时队,现在手机一点就搞定!”在“5G+医疗健康”一站式服务中心,炉城镇居民姜建霞展示着康定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挂号操作。
这个占地2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整合了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12项功能,藏汉双语操作系统让藏族群众用得顺手。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诊疗环节。2025年初,沙德镇一位82岁老人持续腹痛,当地卫生院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连线康定市人民医院。帮扶医生龚路璐结合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15分钟后,上级医院专家加入会诊,共同制定出治疗方案。如今,这样的远程会诊每月开展20余例,让偏远地区患者省下了往返成都的千元路费。
三年来,智慧医院建设让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门诊候诊时间减少30分钟,群众满意度达93 。
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内生动能
“杨老师,这个缝合角度是不是偏了?”在康定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外科医生杨俊吉拿着手术钳请教帮扶专家杨孔杰。这是团队“帮扶人才+跟学徒弟+签约徒弟”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
作为“签约徒弟”,杨俊吉每周二都参加“帮扶人才示教日”。两年下来,杨俊吉已能独立完成胆囊切除等手术。像他这样的“徒弟”有45名,分批到雅安市人民医院跟岗学习,32场课题讲座、200余次临床示教让他们快速成长。
帮扶团队还搭建“远程会诊+微信协作”平台,雅安市人民医院的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如今,6名本土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高22个百分点,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在康定崛起。
夫妻同心,扎根雪域高原
在“组团式”帮扶队伍中,有一对特殊的“夫妻档”——他们是全科主治医师苏天华和妇产科主治医师蔡婷。
2025年5月,得知康定市人民医院急需妇产科和全科医生,他们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踏上援康定之路。
上个月,他们成功完成了康定市第一例子宫先兆破裂手术。当蔡婷摘下口罩,看见苏天华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不仅有手术器械,还有窗外飘飞的雪花。“等回去给女儿看,”他眼里闪着光,“告诉她爸爸妈妈在高原上,培育会救人的花。”
如今,康定市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新栽的云杉已长到3米多高。就像这些扎根高原的树,帮扶团队让优质医疗资源在雪域高原生根结果,为“溜溜的城”守护着生生不息的健康脉动。
本报记者 李妍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