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护士长袁玲
将青春淬炼成专业的力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2008年夏天,年轻的袁玲结束了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实习后,正式入职简阳市人民医院成为感染科护士。从最初抽血、输液时的手忙脚乱,到成为患者交口称赞的“一针准”;从值夜班时的忐忑不安,到带领团队沉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镇定自若,17年的光阴,她将青春淬炼成了守护生命的力量。

       患者说:“这比家里还暖”

       在感染科的每一天,袁玲都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着医者仁心。感染科不同于其他科室,这里收治的多是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患者,职业暴露风险时刻存在。“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得起每一双信任的眼睛。”面对风险,袁玲从未退缩,而是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在防护与救治间找到完美平衡。

      “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显而易见,穿刺操作时、与患者交流时都可能面临职业暴露。但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份信任不能辜负。”袁玲深知责任重大。多年来,她深耕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以过硬的专业能力,精准平衡自我防护与患者服务,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可靠的照护。

       HIV感染并发肺炎的“五保户”刘大爷是科室的“老熟人”。面对高昂的生命支持治疗费用,身体孱弱且经济拮据的刘大爷一度陷入困境。医生团队在全面评估病情后,为他制定了更为可行的对症支持方案。每次在家中因胸闷气紧难以忍受时,他总会回到医院寻求帮助。每当刘大爷回到医院时,袁玲总是笑着与他打招呼:“刘大爷来啦?”

       在医疗团队的精心指导下,护理团队为刘大爷制定了个性化的照护方案。在有限条件下,护理团队不仅通过精准调控的输液治疗逐渐缓解了他严重的呼吸窘迫,还密切配合医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现在感觉好点了吗?”袁玲总会俯下身轻声询问。在她看来,那些看似简单的问候与微笑,恰似一剂特殊的良药,能在冰冷的医疗器械之外,为患者注入生命的勇气。

      “谢谢你,医生护士们都没嫌弃我,费心给我想办法,这儿比家里还温暖。”刘大爷的眼里,总是盛满感激。

       袁玲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特殊的照片:2020年坚守隔离病房时,一位小患者将手绘的“奥特曼勋章”别在了她的防护服上。这张照片,连同贴满康复合影的相册,构成了她职业生涯的“精神氧气”。而在这些故事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对一名H7N9重症流感患者的抢救:患者气道严重阻塞,袁玲凭借丰富经验立即为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迅速配合医生实施床旁气管插管,提供生命支持,直至监护仪上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抢救成功起身时,她才发觉腰早已麻木得无法直立。这些事她早已习以为常,“这都是我该做的。”

       坚守阵地,热爱工作和生活

       作为年轻的管理干部,袁玲始终以创新精神引领团队成长。她坚持开展护理业务培训,选派优秀护士外出进修,积极推动科研项目,让整个护理团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护理不是机械执行医嘱,而是用专业和智慧创造生命希望。”这句寄语,她送给每一位新同事。

       作为医院首批掌握B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技术的护理骨干,袁玲用这项技术挽救了许多肝衰竭患者。她还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撰写了多篇核心期刊论著。

       2021年在简阳市体育中心承担疫苗接种工作期间,她优化流程,组织有序,将疫苗接种工作效率提高30 ,一年时间共计接种24.8万剂次。技术的精进背后,是她案头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300多个夜晚积累的现场观察与总结反思。

     “我的工作,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袁玲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叠特殊“奖状”——儿女从幼儿园到中学每年颁发的“最美妈妈”手工证书。“妈妈去救地球了,我替她照顾小兔子。”7年前儿子在作文里的稚嫩笔迹,让她潸然泪下。丈夫在她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写下家书:“你守护生命,我守护你们娘仨……”三代同堂的家里,婆婆包揽家务、父亲定期帮她整理专业书籍,这些暖乎乎的支撑,让她能安心在岗位上,把每一天都过得热气腾腾。

       在白色的病房与温暖的家庭之间,袁玲用专业诠释着护理的真谛,用热爱平衡着人生的角色。那些来自患者的感谢、来自家人的理解,如同暗夜里的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每一个被她呵护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