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治未病” 从日常做起
□陈家兴

     “上工治未病”,这一源自《黄帝内经》的千年智慧,在现代社会慢性病高发的背景下越发闪耀。作为一名深耕中医临床22年的医者,我深切体会到:许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都与长期忽视日常养护密切相关。中医“治未病”并非玄奥理论,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哲学,核心在于通过主动调理,让身体保持阴阳平衡。

       解码“治未病”

     “治未病”包含三层递进的健康管理智慧。

       第一层是“未病先防”:在健康时主动筑牢防线。比如健康人群换季时用黄芪泡水,配合艾灸足三里穴,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

       第二层是“既病防变”:生病后阻止病情加重。高血压患者用加味温胆汤辅助调理,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慢阻肺患者缓解期用加减沙参麦冬汤,能减少急性发作。

       第三层是“愈后防复”:康复后巩固疗效。中风患者恢复期用补阳还五汤调理,能降低二次中风概率;慢性胃炎患者愈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可减少复发。这三层共同构成“治未病”的完整体系。

       体质为本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肇庆市名老中医卢树帜先生常常说:“治病如量体裁衣,养生也要看体质。”常见体质主要有三种——

       痰湿质:体型偏胖、易困倦、舌苔厚腻,易患高血脂、糖尿病。调理以健脾利湿为主,多吃薏米、山药、冬瓜,避免生冷油腻;每天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10分钟。曾有患者坚持半年薏米山药粥配合穴位按摩,体重下降5公斤,血脂恢复正常。

       阳虚质: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易关节痛。建议每周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2~3次,每次15分钟;冬季适当吃羊肉、生姜等温热食物。一位女士坚持冬季艾灸关元穴并吃当归羊肉汤后,手脚冰凉症状明显改善,冬季很少感冒。

       气郁质: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易患乳腺疾病。调理重点是疏肝解郁,用玫瑰花、合欢花各3克泡水喝;每天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5分钟。一位年轻女性通过喝玫瑰花茶、穴位按摩和每周三次户外散步,三个月后失眠焦虑显著缓解。

       生活即养生

       非药物疗法是“治未病”的好帮手。失眠者用酸枣仁粉调敷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每晚贴至清晨能改善睡眠;咳嗽患者艾灸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旁开一寸半),每次10分钟可缓解症状。我在基层培训时教大家用生姜片贴中脘穴(肚脐上四寸)缓解胃痛,饭后贴30分钟,简单有效成本低。

       饮食调理遵循“药食同源”原则。春季养肝多吃芽菜、菠菜,配枸杞菊花茶;夏季祛湿喝冬瓜海带汤;秋季润燥用雪梨银耳羹;冬季滋补吃山药莲子粥。高血压患者喝菊花枸杞茶,消化不良者用陈皮山楂炒麦芽泡水,都是饮食调理的实践。

       情志调节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保持心态平和是最好的养生。每天散步30分钟能促进气血流通;听角音(如古筝曲)可疏肝解郁;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能调节脏腑功能。临床发现,坚持情志调节的患者,康复速度比单纯药物治疗快30 以上。

       传承与实践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现代健康管理中作用凸显,强调“主动健康”,与现代预防医学理念契合。

      “治未病”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廉、效果显著。一位老人参与社区项目后,坚持痰湿质调理方案,一年未感冒,血糖控制平稳。

       践行“治未病”无须刻意改变生活节奏,而是融入日常:晨起揉按太阳穴,午间艾灸足三里,晚间泡脚按摩涌泉穴;做饭加对应食材,散步时按养生穴位,聊天时保持平和。这些微小行动长期坚持,就能积累强大健康力量。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