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后漏尿的预防与改善方法
□洪少燕

       许多产后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打个喷嚏、咳嗽一声,甚至大笑时,突然漏尿;跳绳、跑步时,总担心控制不住尿意;同房时感觉松弛,体验下降……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很可能都与盆底肌损伤有关。

       盆底肌,就像一张“隐形的吊床”,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同时控制排尿、排便和阴道收缩。怀孕期间,胎儿重量、激素变化以及分娩时的过度拉伸,都会导致盆底肌松弛或损伤。如果产后不及时修复,不仅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漏尿),还可能引发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等长期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产后漏尿,这种现象在产后女性中非常常见,但绝不能忽视,因为它可能是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早期信号。

       产后漏尿的原因

       盆底肌群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时,胎儿通过产道会对盆底肌、韧带和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牵拉、拉伤甚至撕裂。这些肌肉包括控制尿道闭合的括约肌群,一旦受损,就会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控制排尿。

       妊娠期间激素变化:怀孕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和阴道黏膜变薄、弹性下降,盆底组织支撑力减弱。此外,孕期韧带和关节松弛,为分娩做准备的同时也降低了盆底结构的稳定性。

       胎儿过大或产程过长:胎儿体重过大(如超过4公斤)、产程延长、难产或使用产钳助产等情况,都会增加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风险,从而增加产后漏尿的发生率。

       多次妊娠和分娩:多次怀孕和分娩会反复对盆底肌造成压力和损伤,使其逐渐失去弹性与张力,进而导致控尿能力下降。

       年龄因素与体质差异:高龄产妇、体质较弱或存在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加疾病的女性,更容易在产后出现漏尿问题。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盆底肌的恢复能力。

       产后恢复不当:产后若未进行科学的盆底肌锻炼和康复训练,或者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跳跃、提重物等),会加重盆底肌负担,延缓恢复甚至导致功能障碍。

       盆底肌受损的危害

       如果不及时修复盆底肌,除了漏尿,还可能出现:子宫脱垂(感觉下体有坠胀感)、性生活不适(盆底肌松弛影响性生活质量)、慢性盆腔疼痛、便秘或排便困难。

       如何防治产后漏尿

       孕期积极预防

       控制体重增长:避免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过多,减轻对盆底肌的压力。

       避免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对盆底肌的损伤。

       定期进行产前盆底肌训练:从孕中期开始进行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为顺产做好准备。

       产后恢复

       尽早开始盆底肌锻炼:一般建议顺产后4~6周、剖宫产后6~8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具体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进行专业盆底功能评估:建议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查,通过肌电图、压力测试等方式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凯格尔运动

       找准肌肉:尝试在排尿中途暂停尿流,此时用到的肌肉就是盆底肌(但不要在排尿时练习)。

       收缩5秒:收缩盆底肌并保持5秒钟。

       放松5秒:缓慢放松肌肉5秒。

       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2~3组:注意呼吸自然,不要屏气或腹部用力。

       日常生活调整

       避免提重物:产后3~6个月内尽量避免提重物,防止加重盆底肌负担。

       控制饮水与排尿习惯:建立规律排尿习惯,避免憋尿。

       戒烟:吸烟会引发慢性咳嗽,增加腹压,加重尿失禁风险。

       产后漏尿何时就医

       如果你在产后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漏尿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未见改善;漏尿影响到日常生活或情绪;出现阴道坠胀感、性生活不适或便秘等症状。

       总的来说,产后漏尿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医学问题。每一位女性都值得拥有健康、自信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的盆底肌训练和及时的医学干预,完全有可能恢复身体的最佳状态。关爱盆底健康,从现在开始。 (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