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早产儿护理 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蒙燕

       早产儿指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宝宝,其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如同未完全绽放的花朵,需要更精心的呵护。科学细致的护理对早产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诸多细节不容小觑。

       早产儿身体状况特殊,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

       呼吸系统方面,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肌力量薄弱,功能不稳定,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肺泡扩张困难,大幅降低呼吸效率。

       循环系统方面,早产儿心脏功能较弱,心率较快且波动大,易出现低血压、动脉导管未闭等情况。由于血管调节能力差,他们对血容量变化和缺氧更为敏感。

       消化系统方面,吸吮和吞咽反射不成熟,胃肠蠕动功能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导致喂养困难,还易引发腹胀、呕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

       神经系统方面,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刺激反应微弱,可能出现嗜睡、肌张力低下等表现,同时面临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风险。

       面对这些特殊情况,护理需关注以下关键细节:

       体温护理是重中之重。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现体温异常。其中性温度在32~36℃之间,湿度以55 ~65 为宜。医院通常用暖箱维持体温稳定,温度会根据宝宝体重、日龄调整。家长接触宝宝前应焐热双手,避免寒冷刺激。宝宝出院后,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给宝宝穿柔软、保暖的纯棉宽松衣物。

       睡眠护理也需留意。早产儿需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来促进生长发育,应尽量为其营造安静、昏暗的睡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打扰,避免频繁更换尿布等操作打断睡眠周期。

       喂养护理极为关键。早产儿喂养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胎龄、体重和耐受情况选择喂养方式。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可能需鼻饲或静脉营养,随着成长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母乳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能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发育。母乳不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喂养时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呛奶,喂奶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减少吐奶。喂养频率和量根据宝宝需求调整,因早产儿胃容量小,需少量多次喂养。

       感染预防不容忽视。早产儿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易受病原体侵袭,感染风险高。因此,要严格做好卫生防护。接触宝宝前,护理人员和家长必须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用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宝宝的用品要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密切观察宝宝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发现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及时就医。

       皮肤护理要格外轻柔。早产儿皮肤娇嫩易受损,清洁时用温水轻柔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更换尿布时动作要轻,防止摩擦损伤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预防尿布疹等问题。

       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护理中要创造安静、舒适、模拟子宫内环境的氛围,减少外界不必要刺激。可通过轻柔抚触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从头部开始,依次按摩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每次5~10分钟。适当给予声音刺激,如轻柔说话声、舒缓音乐等,有助于促进听觉发育和情感发展。

       家长的心理调节也很关键。照顾早产儿对家长是巨大挑战,易产生焦虑、紧张、自责等情绪。家长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护理过程,相信通过科学护理和治疗,宝宝能健康成长。多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病情和护理知识,积极参与护理,增强信心。家人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共同为宝宝健康努力。

       定期随访是早产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出院后要按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内容包括生长发育监测、神经行为评估、听力和视力筛查等。通过随访,医生能及时了解宝宝生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指导,确保其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早产儿护理是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关注每一个细节,为早产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这些提前降临的小天使茁壮成长,绽放生命最美光彩。 (藤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