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转变观念 从“重治病”到“重防病”
——德阳市罗江区健共体改革的破局之道
□陈佳 喻文苏 本报记者 王丹

       2017年,德阳市罗江区组建全省首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开始探索实施医保支付改革。经过近8年的探索与发展,罗江区1.0版本的医共体转型提档向3.0健共体迈进,积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多年来,大多数医院经营和发展依靠收治病人创收。如今,在德阳市罗江区,整个医院集团将“让每一分医疗资源实现最优效能转化”的理念刻入血脉,通过医保资金、运营资金以及财政补贴维持医院运营发展和医生薪资发放。这一模式不仅扭转了基层医疗机构入不敷出的局面,还让老百姓成为受益者。近三年,罗江区实现医保结余留用资金2600余万元。

     “政府办医院的目的不是病人越多越好。”副区长唐强道出这次系统性改革的核心理念。2017年,全省首个紧密型医共体在这里诞生。这个常住人口仅21万的县域,如今已完成从“治病救人”到“防病于未然”的体系重构,让“健康优先”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民生图景。

     “分级诊疗”构建治未病体系

       过去,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追求“大而全”,从区级医院到乡镇卫生院,纷纷效仿增设手术科室和创收项目,导致无序竞争、“九龙治水”,资源分散。

       如今,罗江区扎实推进分级诊疗,明确各级机构职责:镇卫生院负责日常健康监测,区人民医院兜底疑难重症,中医分院统筹中医事业发展,疾控中心牵头医防融合,合力构建“治未病”体系。

       针对机构管理水平不一、协同发展难题,罗江创新实施“两个标准化”建设:一是实施服务体系标准化。根据区域疾病谱科学布局各医疗机构业务科室,系统重构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实行“一地一策、一院一方案”,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优化定位、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二是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系统构建区镇村临床科室、中医科室、公卫科室质控体系,由区人民医院、中医分院、疾控中心分别牵头临床、中医、公卫质控体系建设,实现区、镇、村医疗质量一体化统筹管理和同质化服务。

       同时,为保障各单位管理办法和标准统一,减轻各单位运行压力,全区12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5个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推行统一法人制度,设置“9+2”职能办公室,全面精简职能重合的行政科室,精简行政后勤岗位人员40余名,实现编制、人员、岗位、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统一”管理,形成管理“一家人”、运行“一盘棋”、经营“一本账”。

       通过改革,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500万元/年。2025年上半年,县域就诊率达92.5 ,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达65.81 ,同比上升1.22 。

     “关口前移”守护全生命周期

       与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哪个科室挣钱就开设哪个科室”的逐利导向不同,罗江区坚持需求导向: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资金和人才就投向哪里。

       如何精准识别百姓需求?答案在于创新的医防融合体系。

       在区、镇两级医疗机构均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全面开展健康服务。此外,镇卫生院全面优化就医流程,针对所有就诊人员,在进行诊疗服务前开展一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2025年创新出台《德阳市罗江区全面推进健康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确定重点任务16项。其中,健康管家服务将全区共划分134个健康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公卫人员、村医、红十字急救员和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各一名,形成“4+N”健康管家团队。

       健康管家团队上午在单位坐诊,下午下沉网格开展健康服务,同时深入学校、企业、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做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在全区中小学校、养老机构、工业园区医务室的健康小屋内,全面联通诊疗系统、医保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实现“诊疗服务、医保结算、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

       6月25日,87岁的张大爷来到新塘村卫生室。正在下乡的罗江区人民医院专科医生张美拿出便携体检仪给张大爷做了一套健康体检,结果显示张大爷血压152mmHg。张美一边在手机APP里翻看张大爷既往病史和用药医嘱,一边给张大爷交代着饮食和起居的注意事项。

       在30公里外的罗江医院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平台上,张大爷的体检数据已经存储完成。在该平台上,谁今天做了什么检查、既往健康状况如何、开了什么药、谁手术使用了哪些耗材、医保划分了多少、自费了多少,一目了然。

       正是这样一套健康网格的部署,实现了全区全生命周期的覆盖,让健康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实时更新的数据库,为科室建立、资金投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持续做实医防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区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和重症率实现“双下降”。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分别降至25.46 、11.75 ,两病重症率降至4.78 ,同比分别下降1.21、0.61、0.33个百分点。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0.53岁,区域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4.4 ,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两个总额”共同推进医防融合

       2022年,罗江区在医共体内实施关键性医保支付改革:推行“一个总额、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机制,并将医保基金年度结余由指标结转改为“资金结余留用”。结余资金按5:4:1比例分配,用于绩效激励、事业发展与统筹管理。

       改革立竿见影:医疗机构目标一致,主动控费——不必要的手术不做,可不开的药不开。但这仅是迈向“少生病、生小病”目标的第一步,关键在于将医防融合落到实处。

       2024年,罗江区整合医保基金、公卫资金“两个总额”到医共体统筹管理。将公共卫生资金整体打包下达医共体统筹管理,设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金池”,确保每年统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人才队伍、专科建设、设备更新等重点领域能力建设。

       在“两个总额”绩效考核中,疾病诊疗占40 ,公共卫生、健康保障、健康水平等占60 ,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月监测、月通报、月调度、月培训、月落实),绩效结果与单位薪酬总量、院长年薪、职工绩效等挂钩,从“要我管”转变为“我要管”。

       通过改革,连续三年累计结余医保基金2600余万元,参保群众住院次均费用和患者个人自付比例实现双下降。2025年上半年,全区医保基金支出13853.08万元,较同期减少1179.82万元,其中住院基金支出9369.26万元,较同期减少1492.27万元,门诊基金支出3382.43万元,较同期增加198.71万元。全区职工、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区内住院人次同期分别减少504人次、4761人次,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医保基金使用质效全面提升。

       站在新起点,罗江正谋划更宏大的健康蓝图:建立全国首个县域健康影响评估体系,构建“一老一小”全周期服务网络。正如居民周玉琼所说:“现在不是生病才找医生,而是医生常来帮我们防病。”这场始于县域的变革,正书写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