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2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术台边的“幕后英雄”
——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麻醉医生徐芬兰
文/宁芝

 见过各种手术场面的医生只有一个,那就是麻醉医生。有人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足见麻醉医生对患者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麻醉医生中,有一类最为特别,那就是传染病医院的麻醉医生,不仅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让患者平稳地度过手术,还要“全副武装”,时刻保护自己的安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市公卫中心)的徐芬兰就是这样一位麻醉医生。

儿时耍针管
让她与麻醉结缘

 身着一件紫色工作服、戴好蓝色头套和口罩,这是徐芬兰平时在手术室的装束。为什么当麻醉医生?徐芬兰回忆起了小时候,那时家里没有玩具,有个护士阿姨送给她一个医用玻璃针管玩,“我用空针管打水,特别好玩。”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个空针管决定了她未来的人生方向。


 再次拿起空针管时,徐芬兰用它来抽取麻药。怀着对医学的崇拜,徐芬兰填报了医学方面的志愿,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麻醉专业,“感觉麻醉专业很神秘,这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工作。”


 毕业后,徐芬兰留在成都市公卫中心工作。“很多麻醉科的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到传染病医院工作。刚工作时,我妈妈也很担心我,经常说你慢一点啊,你上班要小心一点,她知道我每天要抽很多麻醉药,害怕我会刺到自己。”


 “其实,在传染病医院工作,我很自豪。”徐芬兰说,手术中接触比较多的是肺结核、肝功能不好、艾滋病患者,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存在相同的职业暴露风险,但每次手术都会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慢慢就习惯了,不害怕了。

每台手术
必须全程高度警觉

 其实,徐芬兰并非没有遇到过职业暴露的风险。一次,她在手术中,不小心针头扎到了自己的手,庆幸的是,她没有被感染。


 在传染病患者手术中,医生都必须严格按照院感要求来操作。“比如对肺结核患者,我们要戴N95口罩,对艾滋病患者,我们要戴面屏、戴手套。”这些防护措施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徐芬兰举例说,“比如面屏挡在眼前,会有一点反光,穿刺时必须非常小心、凑得很近操作。”


 每台手术,麻醉医生需要在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手术前准备麻醉工作至少半个小时,手术中需要全程高度警觉,注意每一个细节,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徐芬兰坦言,“麻醉科的工作节奏快,手术换台非常快。而且手术中会发生各种情况,需要麻醉医生主持抢救过程,一旦患者情况不好,就会高度紧张。”

为同事壮胆
主动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成都市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院,成都市公卫中心收治了第一例新冠重症患者。


 新冠重症患者需要气管插管,而插管可能会出现职业暴露。当时,为这名患者进行插管的是一名年轻医生,在操作结束后极度焦虑。得知情况后,为给同事壮胆,徐芬兰主动申请为第二个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因为我之前护理过禽流感患者,只要防护到位,问题不大。”她回忆,可到了负压病房,只允许留下3个人,她和一个助手、一个护士,“清场时我就有点紧张了,这是以前没经历过的,插完管后,才发现我的手心全是汗。”


 “当时家人还是比较担心,女儿对我说,妈妈你不要去,我说我必须去。只要有重症患者需要我们插管,我们科室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徐芬兰笑道。

从医20年
把患者安全送回病房

 成都市公卫中心麻醉科收到过不少锦旗,其中有一面是一名肺结核患者送来的。这名患者30多岁,她一侧的肺完全毁损,另一侧的肺功能非常差,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她,不能做切除手术了,只能尝试做肺移植。


 多方求医后,这名患者来到了成都市公卫中心做切除手术。“手术麻醉风险很高,单靠一个肺来支撑,血氧供应会很困难,当时我们担心她的肺功能不能承受住麻醉。最终在科室团队的努力下,还是顺利完成了麻醉,成功手术。”


 “像这样的患者,非常需要帮助。”徐芬兰言语间流露出女性的柔软,“艾滋病、肺结核,还有一些重症的肝病患者,很多医院都不愿意接收,很多患者是慕名远道而来的。”


 今年是徐芬兰从医的第20个年头。“回首20年,我很喜欢麻醉这个专业,没有后悔,帮助每一个患者解决病痛,帮助每一个重症患者安全手术,把他们平安送回病房,真的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