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2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主攻“心问题” 擦亮“金招牌”
——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上接04版)

走前列——创新成果转化
注重研发,技术不断提升


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各类患有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最佳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可以开展国内现有的各类起搏器植入,包括引领起搏技术前沿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D)、无导线起搏器、皮下ICD、传导束起搏技术,以及今年开展的全省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植入手术,可以说,我们在植入数量和植入技术难度上均走在全省发展的前列。”据心脏起搏专家童琳介绍,“我们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管理工作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亮点——刘汉雄教授研发的一套用于心脏起搏器尤其是CRT个体化参数优化的方法能使患者从起搏器的治疗中更多获益。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勇于创新,依托互联网,通过远程技术,实现患者不用到院也能进行起搏器的参数测试和优化,我们也是全国首家这样做的医院。”童琳表示,这项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全新的管理方式。


心衰,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死亡风险居高不下,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未来还将面对更为庞大的心衰患者群体。“早期的心衰病人,我们可以通过植入自动除颤仪(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更复杂的指征、技术要求更高的植入技术,医院都可以独立开展。同时,医院也是全国CRT培训基地。”


亚专业负责人李锦表示,心衰是一个需要长程管理的问题,如何合理使用药物,进行规范的“新四联”治疗,改善预后,以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是亚专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这对于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心衰中心目前还承担着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和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两种新药的临床试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是全国为数不多,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简称“GCP资格认定”)的市级医院。


敢坚守——负重前行
不断付出,抢夺患者生机


“我们的工作状态和急诊工作的状态十分相似,就是还多了不少新的技术要求。”对于冠脉组组长陈应忠、学科骨干夏茏和熊波来说,冠脉组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绩,让他们有很大的成就感。


据陈应忠介绍,冠心病及冠脉介入治疗可以说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传统强项。目前,科室可常规独立开展各种复杂冠脉介入技术:左主干病变、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冠脉旋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复合介入技术。近年来,冠心病亚专业组更专注于高危复杂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救治,在IABP和ECMO的支持下,进一步提高高危复杂冠心病患者的救治率,改善远期预后。


“我们所接触到的病人多是急性发作期,我们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很快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夏茏作为能独立开展技术的学科骨干,对自己所从事的亚专业深深地热爱着。手术室内做造影、安支架;穿戴重达10多公斤的铅衣,全副武装;每5台手术中就有一台是急诊手术……这些都是夏茏的日常,“随着手术量的积累和在患者中树立的口碑,我们亚专业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冠脉组团队成员折损自身健康,去换得患者生命的过程,更是他们为患者健康和医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作为胸痛中心秘书,熊波看着中心从10年前一年不到500台手术,到现在一年1500余台手术,手术量在省内排名前列,越来越多患者在这里得到救治。他对中心的实力充满信心,这也确实是技术能力的有效佐证之一。熊波介绍,作为云贵川地区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中心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平均D-to-W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时间)为70分钟,最短时间仅16分钟,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的90分钟以内。


勤探索——多个中心“发力”
全方位守护心健康


“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疑难高血压诊治中心”“全国首批心衰中心”……现阶段,团队各个亚专业方向已更加细化,多个专病中心的成立不仅在院内为患者提供精准前沿、省时省力、有温度的治疗管理方案,更是将其技术与同质化管理方案辐射整个成都市。这些将“诊”与“疗”绑定为“一站式”的专病诊疗中心,从理念到技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均走在全川的前列。


如何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拥有“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以前沿的康复理念交上了一份答卷。


“我常常在临床上遇到我的‘老患者’,当他满心欢喜地跟我打招呼说,‘丁医生啊,我上次心梗就是您把我救回来的,这次又是您,可真是太感谢您啦!’我听到后心情非常复杂,怎么就又进来了呢?”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丁寻实所说的这种心梗二次发作的情况较为普遍,不少患者的心脏问题都是由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但当他们接受急救后,会陷入康复的困境,“救人的技术在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但是防病的医学方向值得我们加大力度探索。”做好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及相应的治疗费用。同时,还有对疾病的预判,在进行特定运动之前,进行功能监测,对自己的状态实现一个精准的预判,进而避免悲剧发生,这是我们对患者全程管理的进一步要求,也是亚专业正在努力的方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获得认证的“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的同时,牵头开展中国心脏康复联盟四川分盟的建设工作,为促进中国心脏康复的科学有序规范发展献智献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1/10万,而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为4.55/10万,远低于全国水平,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与成都市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的心血管专家、心脏中心支部副书记余秀琼的助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在守护孕产妇生命安全的战线上坚守,长达16年。


据了解,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当中,妊娠合并心脏病、合并高血压是重要因素。“从上学起做科研课题,我就接触到这一领域,加之医院有着较强的学科优势,2006年,成都市成立产急办时,我便顺理成章地以心血管专家的身份进入。”余秀琼表示,因为临床经验丰富和对高血压识别、诊治的技术纯熟,在妊娠高血压、心脏病等疑难问题的处置上,也有着更多话语权和信心,“早年间,我们参与急诊会诊的频率比较高,近年来,我们将重心移至对产妇健康教育和前期干预上,可以大大地降低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这是专业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目前我们每个心内科医生在二孩、三孩政策下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今年5月,为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的疑难高血压诊治中心挂牌投用。早在两年前,高血压亚专业负责人蒋晖就已经集中力量解决特殊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等问题。


“临床上我们将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和诊断不清、长期药物治疗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基层上转并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集中力量找出问题根源。”早在2018年,医院对口支援甘孜州时,蒋晖就遇到一名当地的20岁女性患者,因血压不受控制就医,“这么年轻就出现高血压的问题,很可能是继发性的。”蒋晖解释说,所谓继发性高血压,就是指由明确病因导致的高血压。经过后续的排查,最终发现导致患者血压异常的“元凶”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在明确原因后,采取了对症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而后顺利怀孕产子。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其成功也汇集了医院多学科力量的技术水平和智慧。蒋晖表示,疑难高血压诊治中心将通过远程会诊、交流合作等形式,不断将自身的学术、学科优势向周边基层辐射,同步带动区域对该类问题的诊治水平走向更高、更强。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将通过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服务链条、完善服务流程,持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人民满意的西南地区第一方阵医院,实现涵盖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的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摄影/侯文瑾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