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策划特殊启蒙课
“医二代”共情父母职业 “妈妈的白大褂里藏着星光”

       本报讯(廖晋 记者 王丹)近日,一群特殊的孩子走进德阳市中心血站。他们踮起脚尖,目光紧盯着科普馆里流动的血液模型,小声问讲解员:“阿姨,这袋血最后会流进像我妈妈那样的医生手里吗?”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策划的一场社会实践——70余名医院职工子女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用一天时间穿梭于“热血”与“银针”之间,聆听关于责任与传承的启蒙课程。

       孩子们的第一堂课,是追踪一袋血液从采集、检验到储存的全过程。讲解员通过互动问答揭开了血液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触摸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命逻辑。

       午后,文庙广场国医书院内中药味弥漫。孩子们在医师指导下体验耳穴压豆、中药眼部熏蒸,亲手配伍药材制作香囊。10岁的刘予心将艾草、丁香仔细装入锦囊,她说要送给常常加班的护士母亲:“这个味道,能让她休息得好些。”

     “心声角”是最动人的一堂课,孩子们用文字表达他们对白大褂的理解。4岁的蒋成达念出写给母亲的信:“我总觉得妈妈的白大褂里藏着星光,毕竟早出晚归是她的常态……”引得台下多位医护父母悄然拭泪。

       活动尾声,孩子们捧着自制的香囊与养生茶包来到广场,将此前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市民,俨然成了移动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站”。

     “我们刻意模糊了教育边界。”活动策划者、医院红十字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寇华秀坦言,“当孩子在血站感知生命接力,在药香中触摸文化根脉,在书写家书时共情父母职业,公益与文脉的种子便自然生根。”

       返程的大巴车上,5岁的赵子言攥着写有“妈妈辛苦了”的信纸沉沉睡去。他的母亲——采购部袁楚乔轻轻抚摸儿子汗湿的额头:“或许他还不懂‘三献大爱’的深意,但今天他记住了血是热的,中药是香的,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