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省中医药系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热潮
探索跨界融合 深挖发展潜力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连日来,全省中医药系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热潮,深化“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赋能“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进中医药深度融入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战略布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中医药力量。

       攀枝花市:构建文化传播体系

       攀枝花市以“活化传承”为核心,构建全城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拓展文化场景,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同时融入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等活动,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攀枝花文旅融合的鲜明标识。以“中医药+旅游+康养”为路径,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寓教于游”的研学品牌,推出“养生度假+中医诊疗”一体化健康旅游产品,让中医药产业成为文旅经济新增长点。建成集成式智慧共享中药房,加快推进治未病中心、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向基层延伸。同时,针对来攀旅游、康养人群,推出定制化健康服务包,让“治未病”理念和便捷中医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泸州市:开拓夜间消费市场

       泸州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旅游项目,推动“中医药+研学”“中医药+养老”等模式创新,形成“医、养、游、产”全产业链。深入挖掘以明代名医韩懋(号飞霞道人)为代表的“泸派中医”文化,开发中医药体验项目。围绕“森呼吸”生态康养,升级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张坝桂圆林、古蔺大黑洞景区内涵,打造古蔺黄荆老林、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氧”生胜地;围绕“沁心凉”避暑康养,打造泸州之巅叙永分水罗汉林等避暑康养胜地。将“康健泸州”“乐购泸州”等消费场景同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广活动深度融合,开拓夜间中医药健康消费市场,形成“夜经济+中医药”新增长点。

       遂宁市:打造本草文化IP

       遂宁市推动遂宁市中医院扩建项目,实现中医服务能力扩容提质,广推群众认可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基层、普惠民生。讲好《本草纲目》成书的故事,塑造“遂宁本草文化”IP,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举办“中医药文化集市”,弘扬“大医精诚”之道,赓续岐黄薪火。深挖药食同源功效,培育“遂与康”养生品牌,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街区等新场景,推动中医药跨界融合,构建全链条中医药产业。

       宜宾市:以活动破圈

       宜宾市挖掘医脉底蕴,打造文化基地,推出专家巡诊、健康产品体验等特色项目,提升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创立“宜人本草”区域品牌,研发推出中医药大健康产品,拓宽中医药文旅消费市场;打造“药韵宜宾醉美康养”省级精品旅游路线——“宜宾康养探秘之旅”。以活动破圈,组织开展“博物馆里的中医药奇遇”、中医药文化惠民、中医集市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雅安市:延伸产业链条

       雅安市在重点景区、度假区、大型文旅场所合理布局便捷医疗站点、畅通绿色就医通道,联动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和医疗机构前后端服务。打造集中医康养、生态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健康旅游目的地,高标准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打造雅安康旅融合发展新品牌。系统开发“药膳食疗”“中医理疗”等特色健康旅游产品,全力构建“康养+旅游”矩阵。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推动现代中医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产业活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阿坝州:发展康养产业

       阿坝州以系统思维破题布局,将卫生健康事业与生态经济、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作为驱动经济转型的核心抓手,以中藏羌民族医医养康养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推动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推动全州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健康支撑”和“健康动能”。

       甘孜州:健全服务体系

       甘孜州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州县(市)中藏医院能力提升项目,加快推进省藏医院建设,建成18个县域中藏医次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强化人才培育,拓展健康旅游服务内容,增加中藏医药服务可及性,充分发挥治未病和健康促进积极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川西北生态区高原中藏药材种源和种苗繁育基地,深度挖掘历史名医文化和养生文化,打造德格、乡城、泸定等中藏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凉山州:加强中医专科建设

       凉山州将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作为“三大强州”战略的重要政治任务,大力实施《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医药保护条例》,加强省彝医医院建设,推进落实中医药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强化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提升县(市)中(彝、藏)医院和基层中医馆服务水平。打造现代中药材园区,支持好医生、新鑫等重点中医药企业开展中药精深加工,推进GMP认证企业建设,构建产学研机制,发展“食药采摘”“药膳养生”等康养旅游新业态。依托彝医药研究所系统整理本土民族医药知识,推动彝医、藏医等民族医药适宜技术专项研究,加强民族医药文化宣传,营造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的民族医药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