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急诊科的温暖手记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杨苗苗

       有人说急诊科只有冰冷的器械,但我知道,在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在白大褂飞奔的衣角间,总有一些细节正悄悄传递着温暖。

       凌晨1点的守护

       时钟刚划过凌晨1点,一位面色痛苦的中年男子踉跄着冲进科室大门。他呼吸急促,满脸通红,右手死死按着胸口。值班护士宋慧见状,一个箭步冲上去扶住他,同时喊道:“冀主任,快来!郭天宇,快推抢救车!”冀胜辉主任闻声赶来,白大褂的衣角在空中划出一道急促的弧线。

     “胸闷多久了?有没有药物过敏史?”冀胜辉一边快速查体,一边沉稳地询问。监护仪的导线像蛛网般缠绕在患者身上,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格外清晰。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位患者联系不上家属。43岁的他躺在抢救床上,眼神里透着无助,攥着床单的手不停发抖。那一刻,他心里的恐慌似乎比胸口的闷痛更令人煎熬。

     “别怕。”冀胜辉稳稳地将自己的手掌盖在他冰凉的手背上,“到这里了你就放心,我们会护你安全。”这简单的一句话,像一颗定心丸。我站在一旁,看见患者紧绷的肩膀真的慢慢放松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宋慧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状态,并不停地安慰他:“感觉好点没?”“再坚持一下,药效快上来了。”男护士郭天宇跑上跑下,取药、喂水、小心翼翼地陪他如厕。凌晨4点,患者终于安稳入睡。第二天,当他的家人匆匆赶到医院,看到患者病情稳定时,那份感激溢于言表,家属不停道谢:“真是多亏了你们一夜的照顾!”

       温柔破解“难言之隐”

       同样是一个深夜,21床的张大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眉头紧锁,双手抵在腹部,在床上辗转反侧。“护士长,我……”她欲言又止,脸上写满了难堪和痛苦。主治医生吴琼了解情况后,立即采取了常规治疗措施。然而,使用开塞露灌肠两次后,张大姐依然未能排出大便。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她的痛苦越发加剧,额头上沁出密密的汗珠。

       吴琼见状,二话不说卷起白大褂袖口:“没事,交给我。”“啪”,橡胶手套在手腕上的弹响,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脆,也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果断。

     “来,深呼吸……放松……对,就这样……”吴琼的声音不高,却温柔而坚定。短短几分钟后,张大姐长舒一口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整个人都松弛了。事后,吴琼像拉家常似的叮嘱:“大姐,以后记得多吃粗纤维食物,适当活动。”语气自然得仿佛刚才解决的只是一件寻常小事。

       第二天,张大姐的家属提着水果来致谢。我们婉拒时,家属红着眼眶,声音哽咽:“真是谢谢你们了……这种事,连亲生儿女都未必——未必能做得这么妥帖啊……”

       正是这些细微处的用心,让冰冷的医疗器械有了温度,让弥漫着消毒水味的病房充满了人情味。它可能是一次顺手而为的掖被角,是查房时刻意放轻的脚步,是警报响起时那毫不犹豫飞奔的身影,也是那个被手心焐热后,才轻轻贴上病人胸壁的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