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脾气变得很差:“为什么都放假了,没有学习压力了,孩子反而变得情绪不稳定、作息混乱,甚至容易发脾气?”
医生表示,突然改变规律的结构化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源。从高度规律的校园生活切换到相对自由的假期模式,孩子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节奏。此外,学业压力的暂时消失,可能让原本压抑的其他情绪如人际困扰、家庭关系、自我认同等浮出水面,不等于没有压力了。为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假期,医生分别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如下建议。
学生篇: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合理计划
正如上文所述,突然失去规律生活本身就会带来压力。我们大脑的“执行功能”需要依赖清晰的计划才能高效运作。当生活缺乏规划、规律,我们就容易陷入“时间黑洞”——时间虚度、任务拖延,不仅效率低,还可能产生焦虑、空虚和烦躁感。
那怎么做呢?不妨试一试,先列出你的“暑期心愿清单”,挑选2~3个能够完成的核心目标,如学会游泳等,把它们拆解成每天的小行动,或用“打卡21天”的方式坚持习惯。当然,计划中不能只有任务,还可以主动安排运动、品尝美食、看电影或与朋友相聚等愉悦活动,这是保持动力的源泉;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假期去探索新兴趣,让生活更加充实有趣。记住,可以每天先花10分钟,写下明日待办事项并按照必要性排序。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任务要包含自由放空时间,保持弹性,在规律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规律作息
一段有节奏的旋律会让音乐更加动听,规律的作息是身体和情绪健康的基石。我们体内有个精密的“生物闹钟”——昼夜节律,它指挥着一些和睡眠、应对压力等相关的激素的分泌。一旦假期作息紊乱,如熬夜、昼夜颠倒、三餐不定,这个系统就会出问题,直接影响到情绪稳定、学习记忆和免疫力。
所以,让身体记住“节奏感”是关键。尽量固定上床和起床的时间,就像是给你的生物闹钟定好闹钟。均衡饮食,每天动一动,花30分钟做一些喜欢的运动。你会发现,当身体这台机器规律运转时,心情会更阳光,头脑也会更清醒。
调节情绪
情绪就像天气,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传递着一些信号。压抑、硬憋、不理会,就像没有被放气的高压锅一样,随时都会有爆炸的风险。当情绪起伏时,试着先按下暂停键,不带评价地去感受它此刻的存在——也许它在那里,不急着推开或否定。像解开一个谜题一样,问问自己:这情绪是什么?它为何而来?它想告诉我什么?它可能提示了我忽略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或未被满足的需求?理解这些,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宝贵养分。当低落、烦躁来袭时,别让自己陷在情绪旋涡中,主动向身边信任的亲友聊一聊你的感受,寻求支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也许你会担心自己的烦恼、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人,但其实真诚地表达,更可能成为与他人心灵靠近、加深理解的温暖契机。
家长篇:做孩子的心身守护者
倾听先行
温暖坚实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面对压力风暴时最可靠的避风港。可是,说教、指责就像筑起了高墙,会关闭孩子的心门,阻断孩子和家长的联结。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去和孩子联结呢?每天预留10~15分钟“亲子沟通时间”——放下手机,眼神专注,让孩子感受到此刻“你最重要”。多问“你今天感觉如何?”“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保持好奇、尊重,少贴评价的标签。当孩子向你倾诉烦恼,先尝试去理解:“听起来你真的很委屈”,让TA的情绪被稳稳接住。在感受被温柔安放后,再并肩去面对问题本身。
疏导情绪
孩子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临摹你应对情绪的模样——你的焦虑如何安放,你的愤怒如何平息,都是孩子人生的“情绪教科书”。当孩子情绪激动时,自己先稳住。温和地接纳,安静陪伴,等“风暴”过去。事后平静了,再一起聊聊原因、感受和解决方法。事后大方分享你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你真实而健康的应对方式,就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爱的教育。
多维度评价
仅用学业成绩去丈量孩子,这种单一评价容易导致“成就压力”和“自我价值感”绑定,让孩子觉得“只有考得好才有价值”,背上沉重的压力包袱,甚至增加焦虑、抑郁风险,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
健康成长,需要多元的评价,需要家长用心去发现孩子学业以外的独特光芒,看到孩子多方面的优点。真心地去夸赞孩子展现出的美好品质:比如他的善良、热心,他的幽默感,他对爱好的坚持,他在运动场上的活力等。常对孩子说:“无论你考了几分,你善良/勇敢/有创意的样子,都让我们骄傲!”这份扎根于“人本身”而非“分数”的爱与欣赏,才是孩子建立健康自我认同、抵御风雨最坚实的根基。
合理引导
在这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手机平板是时代的“数字糖果”,沉溺其中如同糖果代餐,甜味过后是滋养的匮乏。与其简单禁止,不如与孩子共同绘制“数字边界”:约定每日使用时长(如低年级≤30分钟,高年级≤1小时),注意采取温和、亲切的态度,用温和对话替代强硬命令。记住,孩子从我们的行动中学得最多——当我们放下手机专注陪伴时,就是在示范什么是健康的使用习惯。
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周末一起去爬山感受清风,旅行时用摄影、画笔记录见闻……这些真实互动的温暖时光,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多元兴趣的种子。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快乐可以来自书本的墨香、运动后的畅快、创作时的专注,而不仅仅是一块发光的屏幕。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丰盈的。(据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