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宁疗护 让生命在温暖中谢幕
□李浩

       当生命走向终点,我们该如何面对?安宁疗护,这一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医疗照护模式,正在为我们解答这个沉重而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医疗体系向人文关怀的深度回归。

       安宁疗护

       重新定义生命终点的尊严

       安宁疗护是一种服务终末期患者的全人照护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对其的定义是: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层面的全面照护,旨在缓解痛苦、提升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与传统医疗以“治愈疾病”为核心不同,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是“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减轻痛苦为宗旨”。

       政策与标准

       构建安宁疗护的制度基石

       政策制度护航,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安宁疗护纳入国家老龄化事业的核心框架;2017年为试点启动阶段,明确了政策方向;2019年为标准建立阶段,通过出台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质量;2020年为法律保障阶段,确立了安宁疗护的法律地位;2021年为体系完善阶段,安宁疗护正式被纳入国家老龄化事业核心框架;2022年至今为支付改革阶段,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通过医保价格改革激活医疗机构服务供给。

       类型逐渐明晰,标准日益健全

       社区嵌入式服务机构:要求家庭病床建床率需达到辖区终末期患者的10 以上,医生与患者比例不低于1:15,护士与患者比例不低于1:6。

       医院安宁疗护科:要求床位不少于10张,应设置独立病房区,配备多功能活动室、谈心室等,医生与患者比例不低于1:10,护士与患者比例不低于1:4,并设立多学科诊疗(MDT)团队。

       独立安宁疗护中心:要求床位不少于20张,配置有家庭厨房、园艺治疗区等,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至少1人,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至少1人。每10张床位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和4名护士,并按照与护士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

       服务规范与质量监控

       确保照护品质

       服务规范

       在症状控制方面,遵循“四阶梯疼痛管理”原则,确保患者24小时内疼痛评分降至3分以下。对于呼吸困难患者,氧疗目标值设定为SpO2≥88 。

       心理社会支持方面,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要求至少进行三次医患深度沟通。

       伦理决策需满足多重医学标准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兼顾患者文化背景。

       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疼痛控制率,确保患者24小时内疼痛评分(NRS)不超过3分。护士需每4小时进行精准评估并记录,对爆发痛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5分钟。

       降低非计划性返院率。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连续性照护网络,医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明确患者出院后72小时内由社区家庭医生上门访视,居家护理服务精准覆盖。

       提升家属满意度。采用Likert5级量表在患者离世后1周内对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涵盖症状控制、沟通质量、环境设施等10个维度。

       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该指标体现基础护理质量。全国质控数据显示,达标机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7 ,较传统病房下降68 。

       提升预立医疗计划签署率,以有效保障患者自主权。

       安宁疗护面临的挑战

       尽管安宁疗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政策与支付体系不匹配。当前医保支付体系以“治愈导向”为主,安宁疗护的心理支持等服务未充分纳入医保。

       专业人才短缺。各地安宁疗护专业人员不足,转岗人员占比高,一些从业者仅接受过3天短期培训,跨学科协作机制流于形式。

       社会认知偏差。67 的民众将安宁疗护等同于“放弃治疗”,导致晚期癌症患者仅有7 能在临终前3个月接受安宁疗护服务。

       硬件投入与运营管理存在矛盾。家庭化病房改造成本高昂,独立安宁中心平均空床率达28 。43 的安宁疗护机构仍依赖纸质记录,信息化程度低。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