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苍溪县药文化博览园吸引众多游客
来!听鸱鸟传说 采奇妙中药
□本报记者 顾钧竹

       夏日炎炎,广元市苍溪县,一座占地1200余亩的中医药康养主题公园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避暑休闲。这里是中国苍溪·药文化博览园,它将《山海经》中记载的鸱鸟传说与中医药文化完美融合,打造成为川北地区最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窗口和健康旅游目的地。

       千年传说筑就文化根基

       清晨的老鸱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据《苍溪县志》记载,当地的中医药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相传远古时期,一只神异的鸱鸟栖息于此山,“上衔药材之籽以护百姓安康,中食鼠蛇以保民众安居,下捕群鱼以赈无炊之民”。这个美丽的传说不仅为老鸱山增添了神秘色彩,更成为药博园建设的文化灵魂。漫步园区,处处可见对鸱鸟文化的创意呈现——从入口处振翅欲飞的鸱鸟雕塑,到园区景观中暗藏的鸱形图案,再到“鸱顾亭”“福寿壁”等特色景点,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中医药文化的不解之缘。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药博园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条件。这里紧邻嘉陵江,最高海拔600米左右,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土地肥沃,天然植物种类繁多,特别适宜中药材生长。目前,基地种植淫羊藿、金果榄、白及、黄精、仙茅、茯苓等道地中药材1000余亩,品质优良。技术员表示:“我们这儿的淫羊藿,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15个百分点,很多药企都指定要我们园区的产品。”

       沉浸体验激活传统智慧

     “妈妈,我找到白及了。”在药田研学区,8岁的小游客乐乐兴奋地举着一株植物。

       药博园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教育、科研、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空间。在中药食用康养体验区,游客可以制作药膳,品尝根据四季变化调配的养生餐;中药洗浴康养体验区则提供个性化的药浴服务,为每位游客量身定制调理方案;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通过450个中草药标本、50本古籍验方和30件传统器具,系统展示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药品种展示区则像“一本《本草纲目》”,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状态。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而是在打造一个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园区负责人表示。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药博园开发了十余项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小小药师”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体验捣药、称药、包药的全过程;“古法香囊制作”让游客选用园区新鲜药材,配制驱蚊安神香囊;“节气养生工坊”依据二十四节气,教授时令养生方法。这些创新举措,让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去年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与体验。

       科技赋能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为传统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科研中心。

       在这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和药材长势,区块链系统完整记录每批药材的“前世今生”,现代化的提取设备让古老验方焕发新生。科研人员指着一组精密仪器介绍:“我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每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药博园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园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900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连片带动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跟着园区种黄精,去年收入有3万多元。”村民张大山高兴地说道。此外,近三年来,园区累计返聘当地农民工1000余人次,发放工资300多万元。

       2024年,园区实现中药材产值1500万元,带动县域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先后被评为广元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孵化单位、广元市第二批中小学教育实践研学基地、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川省省级科普基地。

       根据园区规划,未来三年将扩建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康养中心,新增床位200张;开发中医药文化研学线路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