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三年级的规培生,我正经历着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忙碌的临床工作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常让我忘记思考学医的初心。为什么要当医生——为了治病救人?为了受人尊重?为了稳定的生活?还是为了梦想和情怀?当我双手接过病人送来的沉甸甸的锦旗,当我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的值班夜,当我被赋予职责、使命和成功,也被赋予质疑、讥讽和危险,当我带着这个问题越走越远,当初的答案,是否经受住了理想照进现实的考验?
回想起自己学医的初心,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把5个志愿全部写上临床医学,这其实离不开一个人对我深深的影响,那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曾经是宜宾市观音镇群众村的一名村医,那时的他背着药箱,行走在村口田间、穿梭于小镇街道。他出生在一个物质并不富足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饱受屈辱,战争、瘟疫、饥荒不时降临。从不识一字,到自学中医名籍,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名医,他付出了相较于常人不知多少倍的努力才走上医学的道路。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来找爷爷看病的村民可能会一时掏不出足够的钱,爷爷总是笑着摆摆手,依然尽自己所能,给村民提供最好的治疗,而淳朴的村民也常常给爷爷的诊所送来大包小包的花生和玉米。我想爷爷作为医者的初心或许是生活所迫,但一定离不开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悲悯,以及在救死扶伤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深根崖缝求地露,何愁高处不成荫”,这是爷爷扎根基层写下的铿锵有力的文字,那些在简陋诊室里彻夜亮起的烛火,那些翻山越岭出诊时粘满泥土的布鞋,那些面对贫苦百姓时主动减免的药费,都在无声诉说着他对医者仁心的执着与坚守。
很遗憾,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的土地,而他仅仅是万千普通村医的一个小小缩影,他的故事或许会慢慢被淡忘,但他的仁心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我既然毅然踏上漫漫医学之路,必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回望过去,还有无数像爷爷一样扎根基层的医者。他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听诊器丈量土地、用体温焐热银针、用一张张手写的处方搭建起守护生命的桥梁。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蓝图绘就,从先辈的憧憬描绘到今天的渐入佳境,再到明天的梦想成真,既是一个民族的矢志追求,也是一个国家的铿锵宣言。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听诊器和手术刀,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使命。青年医生当以蓬勃朝气勇立时代潮头,以奋斗为笔、以担当为墨,既要传承前辈们的仁心仁术,更要用创新与勇气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