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卫生院的一名药师,小时候的我便经常跟着他接诊和发药,作为当地唯一一名药师的“小助手”,出门总会被叔叔阿姨们认出,我感觉特别自豪。回到家,我兴奋地对父亲说:“当医生太厉害了,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为家乡的医疗出力。”
父亲笑着说:“我家闺女真棒!爸爸支持你。”随即他继续说道:“但是我们凉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群众长期过度信奉封建迷信,因此病人有时宁愿选择相信做法事,也不愿意寻医问药。加上这方圆百里就这么一所卫生院,不到病入膏肓之时,病人很难到医院看病。”父亲希望我以后能好好学习,努力改变家乡的现状。
于是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定向全科。带着一腔热血学完临床知识后,我自信满满地进入规培阶段。但现实中,面对着冗杂重复的工作、永远写不完的病历、学不完的病种、看不懂的报告、不同阶段的专业考试等,让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要学医?其他高中同学都开始上班挣钱、结婚生子了,而我却还在被家人“扶贫”,消极的心态把我带入迷茫和自暴自弃的阶段。
“27床病人需要抢救!”突然的大喊声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病人室颤了,我心想该怎么办?我的带教老师易斌连忙说道:“快,电除颤。”我立马进入“作战”状态,“肾上腺素静推”“监护室会诊插管”,在我们的不断接力抢救下,成功从死神手里“抢”回了病人。夜晚,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人们嬉笑玩闹,我突然感慨:“真好,这么美好的夜晚也有我的一份小小的功劳。”此刻,我似乎明白了我为什么学医。
在复盘抢救过程的那天,易老师得知我来自凉山后,便很高兴地问起我的家乡发展现状,眼睛里透露出一丝喜悦,像是对待家中的小辈,十分亲切。原来,易老师与凉山州有着一段不解情缘。从2018年到2021年,他主动请缨帮扶美姑县人民医院。帮扶期间,他深耕凉山腹地,挨家挨户宣讲艾滋病知识,使得当地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山人,深知当地经济落后,人们健康意识薄弱,再加上山路崎岖、滑坡泥石流多发、交通系统经常崩溃、紫外线超强等艰难的条件,对温文尔雅的易老师来说不知有多难适应。可易老师却只是打趣说:“就当免费健身和紫外线美黑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她多少的辛酸和泪水。
易老师的故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学医的初衷呢?性命相托的誓言呢?易老师在凉山州的工作经历让我钦佩,“外地人”都以医者仁心为我们当地百姓尽心尽力,而我作为凉山人,且是一名国家培养的订单定向医学生,现在的我在做什么?又迷茫什么呢?对!我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坚定学医的信念,做好凉山百姓的健康守门人。现在的我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向易老师请教问题,他也经常鼓励我:“加油!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凉山的百姓需要你。”易老师身上所体现的耐心与专业是我需要长时间来淬炼的。而我也将在规培结束后继续回到大凉山,从前辈们手中接棒,践行“健康中国”的主旨,成为合格的健康守门人。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使力量渺小,我也要续写大凉山的薪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