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解读专业术语 读懂磁共振报告
□周志娇

       拿到磁共振报告的那一刻,满篇密密麻麻的专业名词简直让人感到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医学世界。“异常信号”“强化灶”“占位性病变”,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像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外星语言,让人心里不由得直打鼓,充满了不安和困惑。然而,事实上,这些看似复杂的报告描述其实都有它们固定的规律。通过逐步熟悉这些专业术语和它们的含义,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诊断意见,从而更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

       先看“检查部位”

       确认报告“对应范围”

       一看报告,首先查看报告开头写的“检查部位”,比如“头颅磁共振”或者“腰椎磁共振”,首先确认一下跟自己要查的部位是否一致。然后,“冠状位、矢状位、轴位”说的是磁共振的拍照角度,每个角度都有它自己的成像序列,比如T1WI、T2WI、DWI等,这些不同的序列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组织的细节。

       T1WI像:类似“解剖图”,能清晰显示组织器官的轮廓和结构,比如大脑的灰质、白质分界。

       T2WI像:更擅长发现“异常”,寻找病变,比如炎症、水肿等病变在这一序列上会呈现高亮信号。

       DWI像: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急性脑梗死和恶性肿瘤等。

       关键术语解读

       避开“文字陷阱”

       报告中最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的,莫过于那些用来描述各种病变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往往给人一种病情严重的错觉,但实际上,许多这样的词汇并不一定代表着真正严重的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些术语,可以按照它们的“危险等级”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以便更清晰地掌握病情的实际情况。

       低风险描述:多为良性

       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类似皮肤长皱纹,多因年龄增长或慢性缺血引起,多数无明显症状。

       肝囊肿/肾囊肿:可以理解为器官里的“小水泡”,里面是液体,多数不会长大,也不会癌变,定期复查即可。

       中等风险描述:需结合症状关注

       半月板损伤(Ⅰ~Ⅱ度):膝关节半月板的轻度磨损,类似衣服磨出了小线头,若无症状可通过休息保护,若有疼痛需就医。

       甲状腺结节(TI-RADS 3类):良性可能性极大(恶性率<2 ),只需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观察变化即可。

       高风险描述:需进一步检查

       占位性病变:指体内长了“不该有的东西”,可能是肿瘤(良性或恶性),需要进一步做增强磁共振或活检明确性质。

       弥散受限:常见于急性脑梗死、恶性肿瘤等,意味着细胞结构被破坏,需尽快结合临床症状处理。

       遇到高风险术语不必恐慌,它们只是“需要重视的信号”,而非最终诊断,医生会通过更多检查明确性质。

       抓住核心建议

       不盲目上网查询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报告最后那个“建议”十分重要,就是告诉我们下一步该咋办。比如说,“未见明显异常”就是没发现问题;“建议随访”就是现在没事,但得定期看看,比如半年后;“建议进一步检查”可能得做个加强版的磁共振、CT或者活检来确定问题;“请结合临床”就是得把症状和病史一块儿考虑,就像脑梗死,有症状和没症状的病人治疗方法不一样的。这部分就是报告的“精华”,得跟医生说说自己的不舒服,让医生结合报告和症状给出建议。

       另外,很多人一看报告就上网查,越查越紧张。其实,报告得根据自己情况来看,比如“肺部结节”,抽烟和不抽烟的人风险差远了。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带着报告和症状清单去看病,清单上写清楚“哪里不舒服、多长时间、有没有加重”;主动问问医生“这个病变和我的症状有关系吗?下一步该做哪些检查或治疗”;别因为报告上写的“良性”就放松了,也别因为一些专业名词就太紧张,报告只是个参考,得让医生综合判断才能下结论。(南充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