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抢救创奇迹
争分夺秒 打通“生命通道”

       近日,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博弈在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简称省三医院)急诊科上演。时钟指针指向22:45,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划破夜幕,担架床推入抢救室的瞬间,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瞬间揪紧——患者曾文权因突发晕倒被送入急诊,此时已无自主呼吸与心跳,心电监护仪上冰冷的直线昭示着生命危在旦夕。

       生死时速

       心肺复苏恢复心跳

     “患者心跳呼吸停止5分钟,持续按压中。”医院120急救医生刘军志的喊话声穿透走廊。4分钟前,曾文权在小区门口突发晕厥,救护车火速抵达现场。刘军志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在转运途中持续胸外按压,为后续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担架床上的曾文权面色青紫,毫无意识。抢救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急诊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团队火速实施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推注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

       5分钟后,心电监护仪首次出现波动——曾文权恢复心跳。然而,喜悦仅持续4分钟,心率再次骤降,警报声撕裂了短暂的平静。

       胸外按压、电除颤、药物维持……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超过30分钟复苏成功率几乎为零,但家属期盼的眼神让我们无法放弃。”面对医学极限,急诊科医护人员咬牙坚持。就在这时,曾文权的手指突然动了一下,这个微弱信号让医护团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在医院的奋力抢救下,曾文权终于恢复了心跳,但生命体征仍然不稳定,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多学科协作

       打通“生命通道”

       在重症医学科主任李丽、医生莫坤莲及护理团队的有效救治下,曾文权恢复窦性心律。综合病史以及辅助检查,考虑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后。

       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中心多学科会诊迅速达成共识:患者必须马上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才有活下去的可能,但手术风险高,随时可能再次出现心脏骤停和心脏破裂等风险。而且还需考虑患者复苏时间长,手术成功后脑功能能否恢复,是否会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晓瑜与曾文权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我们相信你们。”家属的信任给了医护团队破釜沉舟的勇气。

       心血管内科主刀医生陈其平即刻上台,麻醉医学中心副主任张田田严密监测和维护生命体征,仅用40分钟就为患者成功开通血管。

       术后1天,曾文权拔除气管插管,意识逐渐清醒。“叫什么名字?”“曾文权。”清晰的应答让所有参与救治医护人员欣喜若狂。更令人开心的是,患者脑功能未因长时间缺氧受损,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经过一周精心治疗,曾文权康复出院之际,家属将四面锦旗郑重交予医护人员。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