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刘主任,我现在感觉好多了……”近日,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的妇科病房里,46岁的周女士正安静地躺在病床上,面对大妇产科主任刘睿倩的查房,她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期许。谁能想到,6月初,她还深陷于卵巢癌晚期的阴霾之中,生命被按下了倒计时。
噩梦降临
卵巢癌打破平静生活
周女士最初的症状只是肚子胀、呼吸不畅,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却成为她噩梦的开端。在外院检查时,医生发现她盆腔里有一个直径达12厘米的巨大包块,正是这个包块压迫盆腔,导致她出现了一系列不适症状。当周女士转诊到德阳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后,进一步的CT检查结果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她和家人对病情的一丝侥幸——卵巢癌。而更糟糕的是,癌症已转移至胸腔,意味着病情已发展到晚期。
面对如此严峻的病情,刘睿倩深感责任重大。“卵巢癌晚期且伴有胸腔转移,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看到患者和家属眼神中流露出的信任,我们选择放手一搏。”随后,刘睿倩迅速联系医务部组织多学科会诊,与胸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为周女士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高难度手术
突破重重难关
经过三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周女士复查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部分已转移的癌细胞消失了。
接下来的手术挑战重重。手术的目标是实现卵巢癌R0减灭术,即清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细胞,这需要把胸腔和腹腔内转移的肿瘤和卵巢原发肿瘤都切除干净。然而,这种跨胸腹部的多科室联合手术在常规操作中并不常见,因为涉及不同部位、不同系统的手术风险极高。为了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刘睿倩两次与胸外科专家深入探讨,详细分析病情和手术方案,最终达成共识——进行联合手术。
传统的胸腔手术多采用经上入路的开胸方式,但考虑到周女士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医疗团队决定打破常规,改为经膈肌入路手术。这样,胸、腹部可以同时进行手术,既能在不开胸的前提下清除胸部病灶,又能一次性清除所有可见肿瘤。不过,这种联合手术方式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手术由刘睿倩进行腹膜外逆行子宫切除及盆腹腔转移肿瘤切除,随后协同胃肠外科医生完成肠道表面肿瘤切除、协同肝胆外科医生完成肝周转移病灶及脾脏切除术,后由胸外科医生上台进行手术,由腹腔经膈肌进入纵隔心脏旁,行心膈角转移淋巴结切除术,一点一点地将肿瘤组织从周围正常组织中分离出来。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累及的腹腔脏器多,病灶周围血管和神经密布,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损伤重要器官,所以每一次切割、每一次缝合都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手术团队精诚协作,在持续了长达9个小时后,手术宣告完成。这9个小时对于医疗团队来说,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细胞被完全清除,真正达到了卵巢癌R0减灭术的目标。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突破,更让我们增加了不断攻克复杂疑难病例的信心。”刘睿倩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术后护理
精心呵护每一步
为了避免术后继发感染,护士长李怡巍多次与刘睿倩进行病情探讨,带领护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护理计划。
李怡巍介绍道,为了预防术后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护理团队的工作从术前就开始了。“为更好地护理复杂病情患者,妇科专科护士会不定期地邀请其他科室专科护士为我们授课,讲解可能涉及的护理要点。比如这次周女士在胃肠护理和呼吸系统护理上,我们就有所准备。”李怡巍表示。
周女士术后回到病房,李怡巍专门选派了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对周女士进行一级护理。她们时刻关注着周女士的身体状况,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倾听其肠鸣音、膈下气流声,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由于手术导致周女士体内留置了至少5根管道用于引流和治疗,管道护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周女士卧床期间,护理团队还借助医院的智慧化病房管理系统,通过床上的智慧屏幕“强制”启动康复操,指导她按时进行翻身和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复。此外,智慧屏幕还具备影音娱乐功能,在闲暇时光,周女士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舒缓紧张情绪。
除了身体上的护理,医护团队还十分注重对周女士心理状态的关注。她们经常与周女士交流谈心,鼓励她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住院期间,周女士的身体逐渐恢复,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每次查房,医护人员都会亲切地与她交谈,给予她鼓励和安慰:“手术很顺利,伤口恢复得也很好。好好养身体,你很快就能看到孩子开启新的人生阶段了……”听到这些暖心的话语,周女士的脸上总会露出轻快的表情,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如今,周女士仍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但精神状态已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