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无影灯下的生命画卷
□巴中市中心医院 杨欢

       在大巴山的怀抱中,我和所有基层医护人员一样,用青春守护生命。作为规培医生我曾无数次深思:当医生究竟为了什么?直到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才越发清晰。

       那是半年前风雨交加的夜晚,救护车冲进急诊大厅,平车上面色惨白的老人,双手紧紧按住左侧腹部,喉间发出痛苦的呻吟——这是急诊患者与死神赛跑的典型画面。“血压收缩压60mmHg,舒张压40mmHg!”护士的吼声在抢救室炸响。值班医生一把掀开患者外衣,腹部触诊时肌肉硬得像钢板,急诊CT提示:脾脏破裂大出血,应立即准备手术。

       手术灯亮起时,消毒水味扑面而来,墙壁泛着冷光,手术器械泛着寒芒。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和消毒棉擦过皮肤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格外明显。主刀医生紧攥着手术刀,一言不发。果断切开患者腹部,暗红的血液决堤般涌出,脾脏暴露出蛛网般的裂痕。超声刀在血管丛中谨慎推进,像拆解一枚定时炸弹,0.3毫米的误差就可能致命。当特制缝合线在血肉间织出止血网,主任40年练就的肌肉记忆显威:脾蒂钳“咔嗒”咬合瞬间,出血量从每分钟300毫升直接降至20毫升。我握钳的手微微发颤时,主任一声“韧带系统完整吗”,如定海神针稳住全场。随着最后一根血管被精准切断,患者血压回升、转危为安。

       当清晨的阳光照进病房,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中,呼吸曲线越来越强——这场生死较量不仅切除了病灶,更践行了“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术后,主任焐热听诊器贴上患者胸口,心跳声和监护声合成了生命的乐章。走廊上,老人步履稳健眉头舒展,那声轻松的“不痛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此刻站在这里,衣袖上还带着消毒水味,手术刀下担着生死,听诊器里听着心跳。医学本科5年,外科规培1年,我好像对当医生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时代呼吁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打赢的硬仗!在贵州山区,马背上的医疗队变成了5G远程会诊,山沟里的老人也能连线省城专家——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当无影灯照亮更多生命,当听诊器听到更强劲的心跳,这就是健康中国为民族复兴注入的澎湃动力。

       当无影灯在深夜亮起时,照亮的不仅是手术台上的生命,更是一个民族对健康的执着追求。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者,我愿以手术刀为笔,以初心为墨,在无影灯下继续书写生命的奇迹。无论前路是荆棘密布还是暗流涌动,我将始终铭记:每一次心跳的延续,都是对“性命相托”誓言的回应;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健康中国大厦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