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们是会说话的麻醉剂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艾尹鑫

       还记得初入麻醉科,站在手术室里,我总觉得自己就像站在舞台侧幕的局外人,看着台上的外科医生们游刃有余。在手术室的叙事里,麻醉医生像是被剪辑掉的镜头。当外科医生放下手术刀接受掌声时,我们正凝神静气,等待着拔管时机;当家属围着病床感叹“手术做得真好,父亲一点都没喊痛”时,没人注意到记录单上反复调整的药物剂量、手术前后不被人看到的神经阻滞。我不记得听到过多少次这样的问题:“医生,我会不会醒不过来?”“我会不会变傻?”面对这些疑问,我们能做的,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辟谣来覆盖网上铺天盖地的误解。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它发生在某个普通的夜晚,却让我明白,我要学习的不仅是如何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生,还要学习如何去打破偏见。

       那是一个深夜的分娩室,监护仪的滴答声和产妇的呼吸交织在一起。产妇正在无痛分娩,我在半小时前刚给她完成硬膜外麻醉的分娩镇痛。产程原本顺利,可突然——“不好,胎心不对!”产科医生迅速检查,脸色骤变。随后我们得知产妇要立刻送往手术室,准备全麻剖宫产。

       产妇的丈夫还守在外面,他满心期待。当护士急匆匆地推着转运床冲出来时,他愣住了,见没人来得及向他解释,他只能跟着床一路疾跑到手术室门口,而我已经准备好麻醉同意书等候。电梯门打开,产妇从我身旁推进去,我拦住她的丈夫:“情况危急,必须全麻剖宫产,请您在这里签字。”

     “我不同意全麻。”他说网上看到的顺产才对宝宝好,全麻药物会损伤孩子的智力。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胎心仍在下降,我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全麻药物很安全,现在必须争分夺秒……”可家属的质疑和焦虑像一堵墙,压向了我……

     “还等什么?”带教周老师突然出现,他握住那位父亲颤抖的手:“我理解您的心情,您是个好父亲。但请您相信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和经验。我们会慎重选择药物,精准控制剂量,缺氧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沉稳而坚定,像手术室的无影灯,冷硬却驱散每一分恐慌。

       手术室的大门快速关闭,产妇已经上好监护仪,消毒铺单完成,产科医生拿着的刀就立在患者的肚皮上。我喊道:“签好字了。”就像是一声号角:“推药。”几秒内产妇意识消失,“下刀。”三分钟后,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深夜的寂静。母子平安。

       这样的谈“麻”色变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医院上演。有人说我们是“打一针就走”的“麻师”,他们看不见术前访视时翻烂的病历,看不见术中反复测算的公式,更看不见术后随访时,为一句“有没有恶心头晕”而驻足的耐心。但正因为被误解,我们才更需要成为“会说话的麻醉剂”——用技术打消疑虑,用专业撕开偏见,让“幕后”的身影成为患者最信任的“生命担保人”。

       开头我说,麻醉医生是被剪辑掉的镜头,但我想说:真正的绽放从来不需要聚光灯。这就是一个麻醉科规培医师的旅程。下一段“幕后叙事”,我已准备好如何执笔了。

       这支笔,蘸取的不仅是麻醉药,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墨汁。在“坚守医者初心 践行医学使命”的时代号召下,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麻醉医生这“幕后”的坚守,恰恰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最坚实的前沿阵地。每一次精准的用药、及时的干预、耐心的沟通,都是在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添砖加瓦,为“健康中国”“健康四川”的核心目标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