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作为甜味物质,对满足舌尖上的需求有着重要功能,但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如今,“减糖”“控糖”等概念在社交平台上十分流行。很多人认为控糖就是要少吃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其实这并不科学。关于“控糖”的误区和真相,一起来看看。
这些控糖误区要提防
误区一:控糖就是要少吃碳水化合物
控糖的核心是科学管理血糖,而非单纯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如果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短期内可能有利于血糖控制,但长期下去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同时也会增加低血糖、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风险,甚至会影响大脑功能。
误区二:血糖高,肉类越少吃越好
荤素搭配的吃法,可以使血糖升高幅度小一些、代谢慢一些,对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误区三:血糖高,不能吃水果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水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糖脂代谢,但需要注意水果的含糖量、进食时间和摄入量。
误区四: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许多人爱吃甜食,但运动量大、脂肪摄入少、生活规律,因此血糖就没有问题。但如果本身不爱运动、生活不规律,伴有肥胖,家族有糖尿病遗传史等高危因素,再加上爱吃糖,就有可能得糖尿病。
并非所有人都需严格控糖
《中国消费者糖认知状况及控糖行为调查报告》显示,68 的消费者有控糖意愿,年轻人、体重焦虑人群的控糖意愿更加强烈。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指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9.1克糖,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25克以内的建议。此外,居民摄入的糖仅占膳食总能量的1.9 ,最高为3~6岁组,占总能量的3.4 ,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10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目前我国居民摄入的糖其实并不算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控糖”的意义不如“控盐”“控油”和控制总能量摄入重要。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近20年来,我国食糖年生产量增加了一倍多,13~17岁、3~6岁年龄组的糖供能比超过10 ,分别占到4.1 和4.8 ,因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不能忽视。此外,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特殊人群,确实也应当注意控制糖的摄入量。
近八成消费者搞错控糖重点
此前数据显示,无糖饮料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接近八成。《中国消费者糖认知状况及控糖行为调查报告》发现,78 的消费者认为应该控制食品、饮料中的糖。但厨房用糖其实才是我国城市居民摄入糖的第一大来源,其贡献率是含糖饮料的2倍左右。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人们普遍将“减盐、减油、减糖”的焦点放在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和饮料上,却忽视了一日三餐的决定性意义。实际上,盐、油、糖的主要摄入途径都是餐饮,包括家里做饭,这是由当前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造成的。应当从自家厨房开始,逐渐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
“合理膳食、吃动平衡”是关键
真正的控糖是指科学合理地选择优质碳水和搭配膳食结构。主食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配合适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同时要注意进餐顺序和进食量的控制,结合规律运动,这才有助于长期稳定地管理血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食物多样、吃动平衡”是饮食健康的核心,控制总能量摄入是防治超重、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重要途径。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等有控糖需求又喜欢甜味的人群,可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以甜味剂替代糖的相关产品。
两招教你做控糖高手
不少人认为控制血糖是个难题,饮食、运动样样都要注意。但其实,控糖是有诀窍的。
诀窍一:管住嘴
吃这件事是很复杂的,但其实,我们的身体是遵循着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的,葡萄糖耐受性也存在昼夜节律,大部分人上午高于下午和晚上,所以早上能量摄入多一点、晚上少一点对健康更有好处。可以考虑将每日能量分配为50 、30 、20 。
食物的选择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 ~60 ,并且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物加工得越精细,膳食纤维含量越少)。在同等摄食量的情况下,挑选能量低、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进餐顺序上,建议先喝汤,然后吃素菜、荤菜,最后吃主食。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做能够减少油脂的摄入。
诀窍二:迈开腿
研究发现,只要从久坐中站起来就可以获益,每坐30分钟就应该站起来动一动。其中,快走降血糖的能力最强。此外,简单的抗阻力运动可以带来和慢走类似的获益。
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运动时间推荐在餐后1个小时以后,既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又能够防止发生低血糖等不安全事件。(文字综合科学辟谣、健康中国、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