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足口病来袭 科学应对护健康

       家长们,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来临。当孩子手足出现红疹和高烧时,请不要惊慌。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将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手足口病,并提供科学预防和应对的方法。

       认识“对手”: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学名HFMD,由肠道病毒如CVA16、EV71引起,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有时也可影响大孩子和成人。这些“小怪兽”攻击小朋友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孩子发热,通常体温约38℃,仿佛被热情的“小怪兽”拥抱。

       口腔出现小水泡,进食时孩子会感到疼痛。

       手、脚、臀部出现皮疹,好似被盖上“小红章”。

       此外,手足口病有个“近亲”:疱疹性咽峡炎,往往和手足口病症状相似,但它会在喉咙里造成“麻烦”。

       病毒传播的“坏招数”

       手足口病特别狡猾,会通过三大秘密通道传播:

       飞沫传播:当感染病毒的人打喷嚏、咳嗽或者说话时,病毒就会搭着飞沫这辆“顺风车”,跑到其他人身边,趁机入侵。

       接触传播:如果孩子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门把手、毛巾等物品,然后又揉眼睛、摸嘴巴,病毒就会“偷偷登陆”孩子的身体。

       粪-口传播:要是孩子没洗手就吃东西,那可就危险了。因为病毒可能会通过便便残留传播,虽然听起来有点恶心,但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幼儿园、游乐场这些小朋友密集的场所,简直就是手足口病的“主战场”,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帮助孩子建立“防御阵地”

       想要保护孩子不被手足口病攻击,记住“三要三不要”防御法则很重要。

     “三要”

       要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确保洗足20秒,相当于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这样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

       要常通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让新鲜空气在家里“逛一逛”,把病毒都赶跑。

       要勤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还有家里的门把手这些经常被摸到的物品,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给病毒来个“大扫除”。

     “三不要”

       不要共用物品:毛巾、水杯、餐具这些东西可不能混着用,不然病毒很容易在小朋友之间“交叉感染”。

       不要凑热闹:在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人越多,遇到病毒“小怪兽”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要轻敌:要是孩子的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得了手足口病,一定要密切观察自家孩子的状态,有任何不对劲都要马上采取行动。

       防御手足口病的“终极武器”是EV71疫苗,该疫苗适合6月龄至5岁宝宝,能有效预防重症。但需注意,它不能预防所有病毒,日常防护仍不可忽视。

       孩子不幸“中招”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幸感染手足口病,不必惊慌。大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病情较轻微,7~10天可自愈。应对方法分为三步:

       居家休息。让孩子在家好好休息14天,就当是放个小长假,避免传染其他小朋友。

       彻底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衣服也要用高温清洗,把家里的病毒都消灭干净。

       细心护理。若孩子体温超38.5℃,须遵医嘱用退热药;口腔不适时,给予温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若孩子持续高热、精神差、频繁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或呼吸异常,这可能是重症信号,应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趣味问答

       Q:孩子得过手足口病后还会再得吗?

       A:不一定。病毒有多种类型,即使之前感染过,也可能因遇到不同变种而再次感染。

       Q:大人会感染手足口病吗?

       A:会,但症状较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病毒。家长照顾孩子时应勤洗手、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Q:酒精能杀灭手足口病病毒吗?

       A:不能。病毒对酒精有抵抗力,但怕含氯消毒剂、紫外线和高温。(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