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是第38个世界无烟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吸烟者尝试戒烟,但戒断期间的焦虑、烦躁等身心反应成为主要障碍。医学研究显示,科学认知戒断反应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有效提升戒烟成功率。
那么,戒烟人群的“戒断反应”是怎么来的?如何有效“抵抗”成功戒烟?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医生黄小宇介绍,戒断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暂时失衡的结果,可通过换位思考、正向激励等方式扭转。
戒断反应是身体“报警”
据了解,长期吸烟者突然减少尼古丁摄入后,身体会出现明显戒断症状。据《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研究,戒断反应通常在停烟后数小时出现,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失眠、咳嗽、心率下降等,戒烟前5天症状最为强烈。这是因为尼古丁依赖导致的生理适应机制被打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暂时性失衡。
黄小宇介绍,针对传统吸烟场景,可通过行为替代建立新习惯。例如晨起用柠檬水漱口并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夜间禁烟可让肺部获得修复”;餐后以牙线清洁牙齿替代饭后吸烟,用口腔清新感转移注意力。专家建议,应主动远离密闭空间,到开阔环境中进行深呼吸训练:舌尖抵住上颚,鼻吸气4秒、噘嘴呼气6秒,通过规律呼吸平复焦虑情绪。
正向激励强化戒烟动力
每克服一次烟瘾,都应建立正向反馈机制。可通过可视化记录展示戒烟成果,计算节省了多少用于网剧香烟的资金。心理暗示同样重要,将“少抽一支烟”转化为“多一天健康生活”的认知转换,有助于激活大脑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逐步弱化对烟草的依赖。
黄小宇提醒说,戒烟过程中若出现持续性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建议寻求专业医疗支持。相关研究证实,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结合药物干预与心理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吸率。定期随访和个性化指导能帮助吸烟者逐步实现从生理脱毒到心理戒断的全面康复。
目前,多地医疗机构已开设戒烟专科门诊,提供科学戒烟服务。专家提醒,戒烟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陷入“只抽一口”的心理陷阱,建议结合行为调整与专业指导,提高戒烟成效。世界无烟日之际,科学戒烟理念正被更多人接受。通过正确认知戒断反应、运用行为干预手段并寻求专业帮助,吸烟者可有效跨越戒烟难关,拥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