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2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微信群 搭起居家隔离患者救治通道
文/图 曹一莎

“医生,我们小区被管控了,孩子高烧怎么办呀?”


“你放心,我们已经做好了应急准备,不会耽误的!”


7月18日早上6点,成都因疫情封控管理的高新区泰和二街某小区鸦雀无声,小区工作人员所在的“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里却人声鼎沸。这个由224个成员组成的“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成了居家隔离患者的“救命群”。截至7月18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通过这个群,以“线上+线下”的方式,7×24小时服务,已成功救治64名居家隔离患者,其中包括7名必须做血透才能活下去的患者。

649条信息救治64名居家隔离患者


7月18日早上6点,成都高新区教文卫健局、市一医院、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微信群里,合力救助一名居家隔离的高烧患儿。


居民陈先生家住高新区泰和二街某小区,因疫情封控居家隔离。18日凌晨,陈先生的儿子小陈高烧不退,他拨打小区物管电话求助。物管人员联系上所在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在“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里通报了这个情况。


在群里看到信息后,市一医院儿科医生第一时间联系上患者,询问病情,做好接诊准备。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小陈到了医院,在医护人员的全程陪同下,走绿色隔离安全通道,得到了及时救治。


7月18日至今,这个“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里,有224个工作人员,649条信息。其中,64条最关键的信息分别传递出64个患者的病情。其余的绝大部分信息只有短短的几个字:“收到”“出发了”“ok”“患者已就诊完毕”……


每一条简短的信息背后,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医生打电话询问病情、社区派车送患者、医务部协调多部门做好接诊准备、医护穿上防护服到门口接患者、医生为患者诊疗……


每一条简短的信息,都是在竭力救治患者的生命。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年龄最小的仅1岁多。这些患者中,有高烧不退的小宝宝、有挺着大肚子待产的准妈妈,还有7名急需透析才能活下去的尿毒症患者。最终的结果就是,64个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搭设起患者“生命线”


张应华是市一医院血透室的一名护士,从7月18日起,她和同事袁红燕在隔离病区负责为封控患者做透析。
疫情之下,接受封控管理的小区增多。对于无法外出的血透患者来说,中断血透就等于结束生命,张应华和袁红燕手里的透析管,成了患者的“生命线”。


在血透室里,护士都要穿着防护服工作,要陪伴患者4~6个小时,观察血透情况,完成更换置换液等一系列工作。一台台血透机、一根根空心纤维、一条条连接患者的管路,在护士的精准操控下,搭设起患者连续的生命线。在治疗的同时,做好接触患者时的个人防护,治疗床做到“一人一消杀”,每天治疗前后均对诊室、仪器做好消杀。最近几天,两名护士总是等到厚重的夜幕落下,才脱下厚厚的防护服,下班回家吃饭。
张应华说,成都新一轮疫情来袭,给医院的多个岗位带来一系列工作压力,虽然辛苦,但大家懂得自己身上的担子,保持信心和战斗力继续努力工作。


张应华和袁红燕只是“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这个庞大系统的一个微小片段,她俩甚至都不在这个微信群里。但她们和医院其他3000多名同事,以及院外的成都高新区教文卫健局、社区、小区物管工作人员,同处成都高新区的成千上万名工作人员,都是勤劳协作的“工蚁”,共同构筑了“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这个“蚁巢”,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蚁后”——封控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服务,保障“蚁后”的生命健康安全。


3个“无缝衔接”确保治疗不中断


近期疫情变化多端,尤其是一些小区封控后,封控区患者就医成了一大难题。成都高新区封控区患者只要联系物管或社区,“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就能迅速启动,第一时间为患者安排诊疗。
“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由市一医院医务部2021年6月建立,并制定了详细就医流程。成都高新区教文卫健局、市一医院、小区居委会等多方协作,做好3个“无缝衔接”,确保封控区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一是沟通安排的无缝衔接。居住在封控小区的患者如有就医需求,可先联系居委会,或者拨打医院电话寻求帮助。医院会与居委会、街道、区教文卫健局确认送诊名单。医务人员会提供远程指导服务,帮助患者平稳度过等待期。


二是运送过程的无缝衔接。转运医务人员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确认信息无误后,患者方能乘坐专车送医。转运车直接驶至市一医院封控人员接诊区。患者诊疗结束后,再乘坐专车返回居住小区,全程闭环式管理。


三是就诊照护的无缝衔接。如家属无法来院陪护。病人孤单一人就诊,家属放心不下怎么办?医院安排护理小组,为这些患者提供照料照护以及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