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医疗界“爱迪生”的发明之路
本报记者 温韬

7月11日,绵阳医疗界的“爱迪生”——何义周走进家中的客厅,坐在专门用来搞发明创造的小长桌前,他要继续攻克B超探头红外线定位器发出的光线弱的难题。


小长桌是何义周新发明的“阵地”,此前,他都是在卧室中专门开辟的小隔间里做发明。在那间不足3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有何义周跑遍全绵阳所有电子商场搜集来的各种器材、零件,也有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产生的“奇思妙想”。


在那间闷热拥挤的“实验室”,何义周产出了13个国家医疗发明专利,其中的几项已经给诸多患者带去了舒适的就医体验。“我经常睡到半夜产生一个灵感或是有一个要弄明白的问题,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到那里进行记录或操作。”


点亮了“实验室”的灯,何义周走进了只属于他的发明世界。

发明家何义周
一支手电筒照亮前行路


何义周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至今从事麻醉工作已有30年,而他开始搞发明创造的时间却更早,在他小学2年级时,便已打开了发明世界的大门,打开大门的“钥匙”,是一支手电筒。


“小时候我就对发明感兴趣,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用不起手电筒,我就想着自己做一个。”何义周说。于是,他就借来了邻居家的手电筒,拆开后自己研究发光原理。随后,何义周又到处找来了几节别人扔的废旧电池,买来了电线、灯泡及相关组件,自己砍断竹子剖开后作为筒身。最后,自己烧沥青,焊接组装成了一支“竹电筒”。“放学回家的路上,晚上读书时,我就会用它照明。”


而这支“竹电筒”,也照亮了何义周发明的道路,让他执着前行。


在何义周看来,有恒心、有毅力、有计划、有兴趣、懂原理、思维宽,都是从事发明工作的必备条件。“我每年都会列年度计划,比如今年就要申请3个专利。而且每一周每一天也有工作目标,制定了就必须完成,因其他事情耽误了的进度,也必须第一时间补回来。”何义周说。


发明工作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何义周从来都是精打细算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完成。每天晚上完成医疗工作后,何义周都会至少花两个小时沉浸在自己的发明实验中。而周末,何义周会花大量时间去购买实验器材,全绵阳的电子商场他早已跑了个遍。“有时候花一天时间买到或是在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器材,我觉得这一天就值了。”


而买不到的器材,何义周就自己找材料动手打磨,一刀一锉,乐在其中。


对于何义周来说,为了发明制订计划、实现目标,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努力都是十分有乐趣的。他至今还记得,砍竹子做手电筒时的快乐。


麻醉医生何义周
将发明与本职工作完美融合


  从事麻醉工作所需要的大局观、细心与人文情怀,也体现在何义周的发明中。


2004年,何义周发明的“多功能气管导管”让他获得了发明道路上的第一项国家专利,这项发明是为了减轻气管插管对患者口、咽、喉、声门的创伤。为了这项发明,何义周拿自己当“小白鼠”,不断尝试麻醉自己后,反复把导管插入自己嗓子中的感受。


这项发明的成功,让他在第二年还应知识产权局特邀参加北京第八届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主题报告会,这也成为他人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之一。


21世纪初,由于地方医院设备设施较为落后,很多院内同事在使用一些医疗器械不顺手时就会选择弃用。何义周却觉得,为什么不好用的东西不自己改善下呢?“不方便不顺手的就改成方便顺手的,很多我看不‘顺眼’的,我就要改成‘顺眼’的。”


比如现已应用于临床的“多功能麻醉吸氧支架”,虽然只是何义周的一个“小发明”,但是这个“小发明”有着一个暖暖的小细节:在支架竖直板中间设有耳机接口以及可拆卸连接音乐播放器的卡口。


“手术过程中,如果播放外放式音乐设备,会影响医生操作,但不播放音乐又无法为病人提供放松的手术环境。”考虑到戴耳机播放音乐的必要性,为了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享受音乐,达到放松、转移注意力的效果,何义周便对原有设备做出了改善。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作为一个幕后英雄,何义周在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我做发明不是为了拿证书、评职称,能得到社会与临床的认可我就很满足。”


普通人何义周
历经困境后仍初心不改


何义周的发明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5年,正是何义周踌躇满志,发明事业上升的时期,然而一系列重大的危机却悄然靠近。从那一年开始,何义周不断收到大量信件,而这些与申请专利相关的、看起来正规专业的信件背后,写满了两个大字——诈骗。


这些信件中,绝大部分都是打着帮何义周申请专利或转化专利成果的旗号,收取中介费、协调费、转化费等,从1000元到5000元数额不等。当一次次的信任与期待转变为杳无音讯时,何义周被击垮了。“那时不仅精神压力大,而且经济压力也大。”何义周坦言,尤其是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他大受打击,虽然有很多想法,但实验一度停滞,也再没想过申请专利的事情了。


天无绝人之路。2013年,发明的大门再次为何义周打开,而这次帮他开门的,是他的老战友。由于这名战友对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相关规则比较了解,因此指点了何义周很多,也让何义周重新燃起了斗志。仅2016年,他就拿到了3项国家专利。


然而,当何义周逐渐振奋起来后,妻子又拦在了他面前。


“你又起来做啥子”“申请的专利越多,维持专利的费用就越多”……因为此前受骗,再加上何义周经常半夜起来搞发明,以及因为发明投入的费用越来越多,妻子的不满逐渐发泄出来。


2017年之前,妻子的不支持让何义周很是郁闷,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朋友约他吃饭喝茶也需要提前预约时间,他只喜欢搞发明,却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好在,经过无数次谈心后,一句话打动了妻子。


“我除了爱你,爱这个家,就只有发明这一个爱好……”何义周真诚浪漫的告白打开了妻子的心结,消除了隔阂。自此,妻子不仅在精神上、场地上、经济上给予何义周支持,还经常帮他绘图、做PPT。


“笨鸟”何义周
发明成果成功转化


无论别人给予的评价是“优秀的麻醉医生”,还是“绵阳医疗界的‘爱迪生’”,何义周对此都并不是很在意,在他内心,他认为自己是一只“笨鸟”,一只可以先飞的“笨鸟”。


“我觉得自己很笨,很多别人会的东西我不会,比如操作电脑。但是我可以‘先飞’,因为我愿意想,愿意投入,能把坏的东西进行改进。”何义周说,有些人觉得他发明的想法很简单,但是真正把想法变为专利,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一次次反复地实验,需要写大量的文字材料。而这项专利能成为产品投入临床,能在医保网上进行报销更是难上加难。


从有想法,到申请拿到专利证书,一般需要1~3年的时间。几十年来,何义周就这样执着地努力着。


2022年,何义周的发明专利再次开花结果,他发明的多组智能输液设备与一家厂家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项设备的发明初衷是考虑到目前国内患者多,护士少,输液量大。当患者需要连续输送多组液体时,每输完一组液体,就需要请护士更换下一组液体接着输送。凭人工手动进行液体更换,劳动量大,当同一时刻换药的病人数量较多时,还容易导致配药出错,无法保证治疗准确性。


而何义周发明的设备,通过电子系统进行输液通道的控制,实现一次挂药,依次、及时地输送液体,无须护士反复更换输液袋。通过这项发明,他为医院免费争取到了价值280万元的智能设备及组件。


从组装第一支手电筒到现在,何义周已有13个国家专利证书,其中一个发明成果已转化上市。当初那个捡电池、烧沥青的少年也掌握了感应学、运动学、光学、力学等诸多技能,“笨鸟”成了绵阳医疗界的“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