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生命最后一程
她拔掉输液器,买了一件粉色的衣服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病房 程美玲 周小懿

       ◆“如果有来生,我想好好爱自己。”

       ◆“我的墓地要像公园一样漂亮……”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逢。”

       ◆“我会在另一个地方,继续守护你们。”


       周欣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一片荒芜。41岁的她是银行的中层领导,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她,最近食欲很差。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胰腺恶性肿瘤晚期,伴脾、肝脏、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意气风发的她不愿也不敢相信,但厄运的大手却已死死地将她捏在指尖。在上海完成了6期化疗和放疗后,肿瘤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肆无忌惮地生长,周欣开始经历疼痛、便秘、食欲不振、乏力等一系列症状。医生告诉她,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周欣是一个坚强的人,面对命运的打击,她没有崩溃,而是冷静地思考着接下来的每一步。她签署了生前预嘱,明确拒绝过度治疗。她不想在冰冷的医疗器械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她想要有尊严地离开,想要留下一些温暖的回忆。

       家庭是她最深的牵挂,儿子正读高三,学业压力巨大;年迈的父母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她不忍想象。周欣知道,她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为家人做点什么。

       与疼痛抗争

       周欣住进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尽管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依托考昔片、奥氮平片、氨酚羟考酮片联合使用,仍然无法缓解她的疼痛,即使加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脉输液,效果依然不理想。无奈之下,医生为她应用了盐酸吗啡注射液的自控镇痛泵,这是通常用于手术患者的镇痛手段。同时,护士为她进行超声引导下的药物导入,以缓解她的疼痛。

       起初,周欣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但不久后,肿瘤再次变得张狂起来。周欣冒着下不了手术台的风险,接受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化学损毁手术。令人欣慰的是,术后疼痛真的减轻了许多,她有时甚至会忘记记录疼痛日记,吗啡泵的用量也减少了很多。

       护士每天都会细心监测她的症状,24小时响应她的需求。中医科的医生为她调配了中药,同时辅以穴位按摩,帮助她缓解便秘和腹胀的困扰。

       不再被疼痛支配的日子里,周欣变得更加爱笑,阳光似乎也更愿意围绕在她身边。

       心愿代办清单

       父母在医院周边租了房子,为她做饭;爱人陪在身边,拿着笔帮她记录“心愿”。于是,就有了我们的“代办清单”。

       第一件:孩子正读高三,学业压力巨大,只知道妈妈病情较重,不了解具体情况,有悲伤情绪,希望团队帮助举办家庭会议,告知孩子妈妈的病情。

       第二件:希望体力恢复的时候,能去买顶假发,整理形象,美美地离开。

       第三件: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家人旅游,想陪家人出游。

       第四件:想提前为儿子策划成人礼,并且录制影音资料,给他足够的仪式感。

       入院第一周的周五,团队为周欣安排了家庭会议。会议安排在一个舒适安全的房间内进行,通过沙盘治疗,帮助她和家人表达情感。儿子一直对母亲的病情避而不谈,心理治疗师通过渐进式的告知策略,让他珍惜与母亲最后的相处时光,告诉妈妈他很爱她,会一直记得她,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经过几天的治疗,周欣觉得有力气在病房内走动了,腹胀也有所好转。经过反复评估,医生决定让她出院半天,完成整理形象的任务,同时护士陪同监督、照护。

       吃大餐、去旅行

       周三的上午,她终于拔掉了输液器,买了心仪的假发和一套粉红色的衣服。

       她心情很好,虽然有点疲惫,但不想回医院,她要求同行提供保障的护士让她再多待一会儿,跟家人一起吃完午餐。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护士最终同意了,于是周欣吃了顿“大餐”,虽然仅仅是喝了一点粥。

       经过一周的调整,周欣的体力终于恢复,但去云南的路程还是太遥远。团队的社工老师们一起找到了北京附近的“小洱海”,医生和护士与她同行,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装满了可能用到的应急药品和检测仪器。护士随时观察她的身体情况,每日按时测量生命体征,询问她的疼痛、疲乏感觉。旅行只有三天,虽然周欣进食很少,偶有疼痛发作,身体也很疲惫,但她跟父母、爱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还是很甜蜜。

       与青春告别

       周欣还有一个心愿,想听一场演唱会,可是她身体已经不允许。团队为她举办了一场“致青春”告别仪式,志愿者团队找到了一家位于昌平的文艺民宿。

       那天,民宿的院子里挂满了彩灯,白色与墨绿色相间的气球簇拥在一起,嫩绿的草地,雨后空气里飘着泥土的气息。周欣坐在带有大大的、软软的靠枕的沙发上,微笑地看着家人和朋友陆续到来。音乐响起,熟悉的旋律勾起了她年轻时的回忆。她缓缓地拍手,轻轻哼唱着,眼中闪烁着泪光。爸爸的歌声混杂着眼角滑落的泪珠,妈妈上前跟她拥抱时,已经压抑不住悲伤的情绪。晚宴时分,周欣举起手里的水杯,与家人、朋友碰杯,她嘴角上扬,开心满足溢于言表。这场有关“爱”的音乐会在我们耳边回响,有些爱也在周欣家人的生命中流淌。

       最后的礼物

       时间一天天过去,周欣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远行”前,她进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她没有像担心的那样,意识混乱说不该说的话,而是在镇静的状态下安详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家人围在她的床边,轻声诉说着对她的爱。

       2024年9月28日14:49,周欣平静地离开了。她最后一条朋友圈是:“这个世界很好,可是我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有来生,我想好好爱一回自己。牵挂颇多,我对大千世界依旧充满留恋。去意已决,但难舍我对烟火人间的牵挂,再见。”

       她的脸上带着微笑,带着爱,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梦境。七天以后,她的墓碑在老家的一处山谷落成,墓碑是一块横向的形状自然的石头,带有流线型的雕边,她曾说这种温暖自然的样式会让墓地像公园一样漂亮。

       周欣的故事结束了,但她用最后的时光,教会了家人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如何用爱与温暖去化解悲伤。

       正如她在“安心卡”上写下的那句话:“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逢。我会在另一个地方,继续守护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