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基于循证医学的睾丸肿瘤诊治策略
□谭政

       睾丸肿瘤是指发生于睾丸的肿瘤性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原发性睾丸肿瘤又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曲细精管的生殖上皮,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速度较缓慢,预后一般较好;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非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睾丸间质细胞,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血管和淋巴组织等睾丸间质细胞。继发性睾丸肿瘤临床较为罕见。睾丸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相对少见的肿瘤,占泌尿生殖系肿瘤的5 。

       睾丸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

       近年来,睾丸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在发达国家更为显著。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3/10万~10/10万。2021年,美国新发睾丸肿瘤病例为9470例,占所有新发肿瘤病例的0.5 。我国睾丸肿瘤的发病率为1/10万左右,占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1 ~2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3 ~9 。在发病年龄上,精原细胞瘤高发年龄为30~40岁,而非精原细胞瘤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高发年龄为20~30岁。

       目前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包括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少弱精症、性发育异常等)、一代直系亲属中有睾丸肿瘤病史或患者本人既往有睾丸肿瘤病史。青春期前进行外科干预(睾丸下降固定术)可能会降低睾丸肿瘤的发生风险,但尚未确定。基因改变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也存在一定相关性。需要重视的是,隐睾和扪及阴囊内实质性、沉重感的肿块应及时到正规专科医院就诊。

       睾丸肿瘤的症状及诊治

       睾丸肿瘤一般表现为患侧阴囊单发无痛质硬肿块,也有20 ~27 的患者合并阴囊坠胀和疼痛,约11 患者出现腹胁部和背部疼痛。晚期患者依据转移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锁骨上包块、咳嗽或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症状;腰背部疼痛或骨痛;外周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等。临床对于可疑病例应进一步检查。

       超声是睾丸肿瘤的首选检查手段,相对经济、简单、无创、可重复。腹部及盆腔增强CT是检测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最佳方法。MRI在诊断的敏感性(100 )和特异性(95 ~100 )方面有优势,但MRI对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总体上并不优于CT,且费用昂贵,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睾丸肿瘤诊断方面的常规应用。虽然PET/CT在检测睾丸肿瘤转移病灶(腹膜后、肺部、脑部)方面也有应用,但与CT相比,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无显著优势,尤其在检测微小转移病灶等方面,且费用昂贵,因此不作为常规检查推荐。血清肿瘤标志物在睾丸肿瘤诊断、分期、预后判定及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有AFP、β-HCG和LDH,其中LDH主要用于转移性睾丸肿瘤患者的检查。睾丸肿瘤中有约51 的病例存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因此,在睾丸肿瘤的诊治过程中,上述肿瘤标志物是必查项目。经阴囊患侧睾丸穿刺活检虽可确诊睾丸肿瘤,但会增加局部复发的概率且有并发症风险,因此一般不建议使用该检查。

       一般而言,睾丸肿瘤的治愈率较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及放、化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的首要原则是最大程度控制肿瘤。

       值得注意的是,睾丸肿瘤的分期和预后与早诊早治密切相关,因此,有临床高危因素或者睾丸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推荐日常自我体检,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这样可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