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医改深水区探索逆风生长之路
——专访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林永红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当国考“三连A++”的成绩单,妇产科学、儿科学先后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批文,以及出生率持续走低的报告同时摆上林永红的案头时,作为医院领航人,该如何指引方向?这家承载着千万妇女儿童家庭健康托付的妇幼保健机构,面对低出生率的局势,如今正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锚点,在医疗改革的深水区探索一条“方向正、活下去、成绩好、有未来”的逆风生长之路。

       国考“三连A++”

       背后的价值与坚守

       2017年,林永红正式担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领航人。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工作进行复盘。当时,对于刚完成重组建立仅6年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来说,只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医疗保健业务工作。面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激烈竞争,林永红认识到,必须转型,做强做专做精。“与城市同频共振是既定的使命,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成长为真正的龙头,才能挺起成都妇幼健康的脊梁,这也成为医院发展最大的动能和内驱力。”林永红将彼时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比作6岁的孩子,而让孩子长见识、开眼界则是第一要务。

       于是,林永红鼓励全院业务职能科室“西行取经,引智纳智”。一套国际国内“双循环”,对标世界一流的学习之路也由此开启。“我们要认识到努力的方向,看到顶尖的医院都是怎么做的,去学习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将自身实力提起来。”在擘画战略蓝图时,医院定下了建成集临床、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与国家级中心城市相匹配,全国一流的妇幼医疗保健机构的愿景。同时,引进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帮助医院在提升科研国际影响力、SOP制定、硬核技术攻坚与现代医院管理等方面打下基础。

     “十四五”成绩

       为“未来”提质打下根基

       在“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围绕发展战略,交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医院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并成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首批肺功能单修基地和新生儿外科微创手术培训基地、自闭症诊断干预培训示范基地、药物临床试验(GCP)机构;成功获批了儿科学、妇产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保健、婚前保健、孕前保健、更年期保健、妇幼中医获批为国家妇幼保健特色专科。

       为了给妇女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持续攻坚妇幼诊疗硬核新技术,多项妇幼诊疗新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经阴道单孔腹腔镜(vNOTES)荧光示踪下腹主淋巴结切除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开展了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阴道无气腹单孔腹腔镜下(vNOTES)子宫全切+双输卵管切除术+盆腔分粘术、西南首例小儿心动脉导管结扎手术,实现“达芬奇机器人”在妇科、小儿外科、乳腺科手术的全覆盖;成功开展全球首例国产单孔机器人辅助下无气腹经阴道自然腔道(vNOTES)全子宫切除术;成功实施全省首例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成熟应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人类生殖辅助技术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

       林永红复盘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目前的成绩:“每个五年计划,我们都将战略规划分解到每一年,依次推进强基、赋能、攻坚、增效和提质。此前,我们在创新驱动下开展了各类硬核技术,以此保持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提质发展,推动医院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面对低出生率

       医院重构发展格局

     “目前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生育率低、生育能力也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一些妇产医院直接面临经营问题,产科关停、产科迎来了寒冬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我们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林永红坦言,低生育率对产科、儿科产生的冲击,要求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需加快能力提升,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态系统,重构发展格局。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目前拥有一院多区:实业街分部以产科为主,定位精致精巧、高质高效,在产科缩量的同时完善全孕程健康管理。太升南路分部,定位精致精美、全面全能,巧妙设计业务流程,“一站式”就医。东城根街分部定位精致精专、协作协同,突出中医特色,打造品牌化中医妇幼服务,同时日间手术病区也在此作为业务支柱,主打中西医并重。该院区还同时拥有GCP一期病房,为科研注入发展动力。中心院区则包揽“温暖安全的大产床”“儿童健康稳固的摇篮”“妇女健康忠实的守护者”的定位。

       放眼全市,医院既要和颇具规模和实力的三甲医院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同时其基本公共卫生职能在谋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包括“两癌”筛查、新生儿筛查、耳聋基因筛查的存量筛查,在此基础上,满足老百姓的真需求,提高分子诊断(如基因测序)能力,也是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

       出现新需求

       重新定义妇幼健康的边界

       林永红分析道,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习惯及环境的改变,随之而来引发需求的改变。如孕产妇全孕程健康管理需求、儿童疾病谱改变后的诊疗需求以及生育能力保存的需求。

     “目前处于生育年龄的人,由于不孕、晚育、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变化等因素,妊娠糖尿病、口腔问题、体重问题引发的就诊行为增多。因此我们不局限于将目光聚焦在生育率低这件事的表面,而将目光转移到涉及孕妇的肛肠健康、口腔健康、健康体重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让孕产妇被照顾得更为周全。对于儿童来说,目前肿瘤、过敏性疾病等情况有所增加,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林永红表示,围绕这些发展机会,医院从软硬件建设上都按照规划,一一落实。

       医院正从三个维度拓展服务边界:纵向延伸生命线,将服务前移至孕前遗传咨询、辅助生殖及胎儿医学,后延至老年妇女保健及多发问题诊疗,包括妇科肿瘤早诊早治,实现微创、无创;横向融合学科集群,比如营养科与中医科联合干预孕期体质调理方案,儿童肥胖问题早期干预,心理科与儿保科共建儿童康复、自闭症早期筛查与干预体系;立体构建支持网络,实现医-校-院的医-教-研-转-用的医工交叉新模式、社区-医院共建共管、互联网+AI+医疗健康。

       不断提升

       积蓄向未来升华的力量

     “医院靠近行政楼的路边延伸至院内都打了围,这就是去年封顶的科技综合楼,预计明年初就可以投用。”林永红谈起这座楼的设计目的,眼里充满了光,这座大楼也承载了使命和未来——将显著提升全市乃至全省儿童肿瘤和妇科肿瘤领域的诊疗能力,并增设基础研究实验室。

       建设这座科技综合楼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随着儿童实体瘤发病率上升,需要接受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前沿治疗的患儿面临治疗资源紧张、等待周期长、就医距离远等问题,影响了治疗效果。大楼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这一困境。其次,针对妇科肿瘤精准诊疗需求增大的状况,大楼将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去满足患者。

       此外,大楼还将配置100张研究型病床,同步设立基础研究实验室,重点支持医工结合项目、新技术研发和新药临床试验,建立专属的基础临床研究数据库。这些举措将为突破医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医院正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医院体系中的应用,如通过部署适合医疗场景的AI辅助诊疗工具,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