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5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黄金半小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 陈意

     “陈大夫,7床王阿姨刚刚朝我们护士大发雷霆,护士只是不小心说错了她的诊断,她就不干了。你赶紧去看看吧!”吴护士长紧张地说道。

       听完这话,我的思绪突然飞到了一年前。

       和她交流的半个小时

       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上午,3号病房里传出了哭声,紧接着护士小雪走了出来,一脸不悦。看到我,她便说道:“陈大夫,5床是你的患者吧?她刚入院,我按例询问病史,随口问‘您患输卵管癌几年啦?’没想到她听完怒气冲冲地说:‘我是卵巢癌,不是输卵管癌,你怎么连我的诊断都弄错了,三院护士都这么粗心吗?我要投诉你!’”

       我安慰道:“没事儿,别生气了,我去看看患者。”

       我向家属认真询问病情后,看了看手表,9点21分,然后神情庄重地走进了3号病房,看见一位正掩面哭泣的中年妇女,她个子不高,身材匀称,整齐的短发下露出一张悲伤的面孔。

       我走了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递了一张纸巾,面带笑容地问道:“您是张大姐吧?”

       她盯着我递来的纸巾,迟疑了一下后,接过纸巾把眼角的泪擦了擦,说道:“我是。”

       没等她再发问,我先开口道:“我是您本次住院的管床大夫,陈意。”

       她微微正了正身子,生硬地说道:“陈大夫好。”

       我笑道:“张大姐,您怎么第一天住院就梨花带雨,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我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她突然拧紧眉毛,大声说道:“你们那个小护士,上来就把我的诊断搞错了,我还能相信你们这儿吗?”

       我听完并不生气,还是一脸真诚地说道:“大姐,原来是这事儿啊。其实严格来说,我们护士并没有说错,她只说对了一半,您的完整诊断是卵巢输卵管癌。”

       我说完,见她怒气似乎稍缓,紧接着说道:“据我了解,您2015年9月16日接受卵巢输卵管癌减瘤术,术后化疗6周期,此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直到今年2月17日复查腹盆CT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骶骨转移。我说的对吗?”我一直盯着她的眼睛,详细叙述她的病史,并且故意精确到年月日。

       当我说完后,她拧紧的眉毛松开了些,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陈大夫,我以前没在您这儿治过啊,您怎么对我的病情了解得这么清楚,我自己都记不清这些日期。”

       我笑道:“我啊,就像个侦探,会像破案一样详尽掌握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这样我才能精准治疗啊。”

       听到这儿,她有些激动转而又低落地说:“陈大夫,我这个病都转移了,估计也治不好了。”

       听到这儿,我明白了,其实她是想治疗的,但觉得自己治不好了,所以又不想治疗。

       想到这里,我接着说道:“张大姐啊,您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呢!”

       她不知道我这话什么意思,一脸疑惑地盯着我。

       没等她开口问,我接着说:“您这个卵巢癌,当年手术的时候特别大,而且当时已经有很多淋巴结转移,这是不幸的。像这么大的肿瘤,很多患者可能都撑不到5年,但是您却高质量地生活了5年。当然,运气好之外,与您过去面对疾病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分不开的。”

       我顿了顿又接着说道:“不过更重要的是,您这个肿瘤5年多了才复发,说明恶性度可能没有那么高,并且您复查及时,因此目前肿瘤也没有那么大,积极治疗还是有可能很好地控制的。”

       当她听到这儿的时候,阴云密布的脸上总算有了一缕阳光。

     “我能治好吗,陈大夫?”

     “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

     “当然想听实话。”

     “实话就是,我是医师,不是巫师,我不敢保证能给您治愈,因为转移癌理论上在目前医疗技术下治愈概率极低。”

     “那我还治疗个什么劲儿呢?”

     “虽然治愈的概率极低,但是很多肿瘤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咱们把肿瘤控制住,把它对咱们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会有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技术出现,只要活着,到时候就有可能用上这些抗癌手段,肿瘤才有可能被治愈。况且,您这次的转移灶由于发现及时,治疗起来并没那么棘手,有的是办法,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听到这儿,我发现她的眼睛里仿佛有了光,我知道那是希望之光。

       我趁热打铁道:“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很多医学奇迹的诞生除了医生的有效施治,还依赖于患者强大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您之前就做得很好。我希望我们一起努力,看看能否创造人间奇迹,怎么样?”

     “好啊,陈大夫,哈哈哈。”她竟然高兴地笑了起来,“陈大夫,你真好啊,我从来没有遇到您这样的大夫。”

     “哈哈,看来您不仅不倒霉,运气还不错啊,哈哈。”我笑着说。

     “哈哈哈。”她也乐了。

       我慢慢走出了病房,我看了看表,9点51分,刚好30分钟。之后,我向护士小雪解释了患者情绪激动的原因,她听完后有些惭愧地说:“陈大夫,是我错怪了患者,看来充分沟通太重要了。”

       后来,张大姐特别积极地配合治疗,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她自己的努力下,肿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她现在仍然高质量地活着。

       充分利用黄金半小时

       这件事后来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与患者进行一次高质量谈话有多重要。特别是第一次面谈,因为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无论好坏都会格外深刻。

       那么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首次医患谈话呢?根据我对叙事医学三要素的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建议分三个步骤跟患者进行首次谈话。

       首先,积极“关注”与患者病情相关的一点一滴,倾听患者的故事,并在倾听中给予必要的回应;其次,“再现”所听到、看到和感知到的,并反馈给患者进行求证;最后,告诉患者未来的治疗策略和努力方向,从而建立医患互信的“归属感”。通过“关注”和“再现”建立“归属感”这样的谈话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形成医患互信、医患共情,最终建立医患携手抗癌的同盟关系。这样的关系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效果、更佳的就医体验,同时也能为医务人员带来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此,我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第一次接诊住院患者时,我一定会跟患者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充分沟通。自从坚持这样的职业习惯后,我的患者对我格外信任,彼此跟朋友似的。我因此把第一次充分沟通的半小时戏称为“黄金半小时”。

       最后,向跟我一样战斗在临床一线的青年医师们嘱托一句,抓住黄金半小时,良好的人文沟通也是治疗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