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7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原上15小时生死营救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援巴塘医疗队收到2000公里外锦旗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援巴塘医疗队近日收到一面从2000公里外的湖南长沙寄来的锦旗。锦旗背后,是一场历时15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历程……

六旬大爷赴藏旅游途中病危


今年5月,来自湖南62岁的肖大爷,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西藏旅游。途中,肖大爷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的情况,在当地医院救治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很焦急,于是租车将肖大爷往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转送。


5月11日,在转送途中,肖大爷的病情突然加重,意识逐渐模糊,呼吸微弱,生命垂危,家人顿时慌了神。
此时,他们刚好经过巴塘县。下午3点左右,家人将肖大爷送至巴塘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医生,医生,快!麻烦你们一定要救救我们家老肖呀……”


肖大爷被送到医院后,急诊医生马上收入院组织抢救,初步诊断为“急性高原性肺水肿、重症肺炎、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度)、I型呼吸衰竭……”病情十分危重,家属也接到了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


15小时通力协作跑赢“死神”


当晚9点,肖大爷的病情再次恶化,当班医生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并报告给分管副院长央忠泽仁。接到电话通知后,来自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方苗苗、主管护师刘媛媛迅速赶到医院,准备进行一场多学科抢救。


巴塘县人民医院处于高原地区,“高反”的患者每年都有,但如此危重的情况却不常见。


“我们当时看到患者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第一想法就是要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通过积极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为把他从高原上顺利转至上级医院争取更多的时间。”方苗苗回忆。


时间就是生命,方苗苗立刻带领多学科团队实施抢救。但当地医院没有ICU医生,方苗苗立即远程联系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ICU主任雷智元。


雷智元根据病人检查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及呼吸机参数,及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并且一直关注着肖大爷的病情。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经过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医疗队和巴塘县人民医院医护团队15个小时通力协作的抢救治疗后,次日中午11点,肖大爷恢复意识,病情好转,顺利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医生收到来自2000公里外的锦旗


虽然肖大爷脱离了危险,已经被安全转运到上级医院,但方苗苗还是放心不下,通过手机和肖大爷的亲属随时保持联系,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


5月24日,方苗苗收到了肖大爷亲属发来的好消息:“苗苗医生,下午好。谢谢你们的关心,叔叔在抢救室待了3天,ICU治疗了5天,现已转至普通病房了,还在做透析,现在尿量已有1400ml……”


6月15日,肖大爷出院回到湖南。


“苗苗医生,上午好。谢谢你们的关心,叔叔已安全到家,我赠送的一面锦旗已邮寄过来了……”


“收到锦旗时觉得非常感动,因为每年都会救治很多患者,会收到很多锦旗,但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还是第一次。我为我的病人能那么快康复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和同事们连续奋战的15个小时感到非常值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方苗苗说。


成功背后是援巴塘医疗队员的付出


这面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锦旗,代表着患者对此次高水平抢救的肯定,也折射出高原地区医疗技术的进步。其中,就有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队员的一份付出。


早在2015年,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就开始帮扶巴塘县人民医院,方苗苗作为第八批医疗队员,于今年年初到巴塘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


初到巴塘,方苗苗就深切地感受到,通过多年的帮扶,巴塘县人民医院医疗条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提升。


由于巴塘县位于318国道旁,是众多游客到西藏旅游的必经之地,因此近年来因高原反应就诊的游客越来越多,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但当地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医院医疗技术更新相对较慢,方苗苗和队员们开始针对性地帮扶。


“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一对一教学,手把手传授,尽量给当地提供最大的支持。这次成功抢救,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方苗苗说,这面锦旗也不断激励着医疗队员,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