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防控血吸虫病 筑牢健康防线

       血吸虫病,也被人们俗称作“大肚子病”,它是一种由血吸虫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不仅会感染人类,还会影响到牛、羊、猪等其他哺乳动物。据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血吸虫病是一种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它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血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血吸虫虫卵随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过一系列发育变成尾蚴。当含有尾蚴的疫水与人的皮肤接触时,尾蚴就会迅速钻进皮肤,开启它们在人体内的“寄生之旅”。

       在血吸虫急性感染阶段,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如果转为慢性,可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乏力等表现;晚期血吸虫病还会引起肝硬化、腹水、巨脾等,甚至危及生命。

       每个人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者,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只要接触疫水,都有可能感染血吸虫。开展涉水作业如捕鱼、抗洪救灾、水上运输、修造船舶、水产养殖、采砂等,或进行亲水活动如游泳、戏水、打草、垂钓、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越大。

       为了有效预防血吸虫病,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的疫水,特别是在那些血吸虫病较为流行的地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进入水中。如果由于工作或其他特殊原因,我们不得不接触这些可能含有血吸虫的疫水,那么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穿戴专门的防护衣裤、穿着防渗透的胶靴等,以确保身体不直接暴露在可能含有血吸虫的环境中。除此之外,加强环境治理,彻底消灭钉螺,确保饮用水的安全,以及妥善处理粪便,都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些综合性的预防手段,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

       在接触了可能受到血吸虫污染的水源之后,如果出现了诸如发热、腹痛、腹泻、肝脏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检查。血吸虫病的诊断通常包括血吸虫抗体检测和粪便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目前,治疗血吸虫病的常用药物是吡喹酮,它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类型的血吸虫病患者。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发展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吡喹酮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患者切勿自行用药,因为用药不恰当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