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尤其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然而,一项新兴的治疗技术——溶瘤病毒疗法,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困境之中求突破
脑胶质瘤治疗迈出重要一步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超过一半且恶性程度极高,肿瘤边界模糊不清,手术完全切除难度极大,治疗困难,复发率近乎100 。即便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的总体中位总生存期也仅约14.6个月。即便加入贝伐珠单抗、电场治疗等手段,中位生存期一般也难以突破20个月,治疗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因此,急需探索新的疗法。
在此困境下,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科学、深入的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溶瘤病毒,并于2023年11月在国内开展了首次临床试验,为一名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实施了瘤内注射溶瘤病毒治疗,并置入Ommaya囊以便术后多次注射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未见明显不适,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中西部地区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溶瘤病毒疗法奥秘
以毒攻毒,精准打击
溶瘤病毒疗法究竟如何消灭肿瘤细胞?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周良学教授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溶瘤病毒就像是经过基因工程技术精心改造的“超级特工”。它原本是“有毒”的病毒,却通过基因编辑,删除了致病基因,还添加了靶向肿瘤的特异性基因,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安全锁”“肿瘤细胞GPS定位系统”以及强大杀伤力的“肿瘤杀手”。它能精准找到肿瘤细胞,在肿瘤内部大量复制,把肿瘤细胞这个“坏蛋”一举消灭,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秋毫无犯。肿瘤细胞被溶解死亡后,释放出的病毒会继续奔赴“战场”,攻击其他肿瘤细胞。同时,肿瘤细胞裂解时释放的抗原,如同吹响的战斗号角,激活人体局部和全身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募集杀伤性T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等,从四面八方对肿瘤发起总攻,实现了以毒攻毒的巧妙策略。
溶瘤病毒疗法由于其精准的靶向性,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并发症相对较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较轻。术后经Ommaya囊注射治疗,能减少反复开颅手术次数,便于患者治疗,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整个治疗过程,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新疗法显身手
进展得到控制,肿瘤逐渐缩小
在临床试验中,溶瘤病毒疗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日,绵阳市中心医院跟踪随访发现,多位患者通过该溶瘤病毒疗法成功控制了肿瘤进展,肿瘤逐渐变小。
2023年2月,一位经多次、多线治疗无效的复发脑干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因“头晕头痛1月,加重伴呕吐1周”就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干肿瘤,该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被确诊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恶性程度最高、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术后接受了放疗、化疗及电场治疗等,但9个月后肿瘤还是复发了。由于复发肿瘤位于脑干这个“手术禁区”,位置深、形态不规则,传统治疗手段几乎无计可施,参考大量数据,该患者生存期一般不超过半年。然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绵阳市中心医院组建的胶质瘤免疫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1月,经过术中溶瘤病毒瘤内注射治疗,以及术后通过Ommaya囊定期注射给药控制肿瘤生长,随访1年后患者复查头颅核磁共振时惊喜发现,肿瘤病灶逐渐缩小,且未出现新病灶。截至发稿,患者症状改善,肿瘤控制情况较好,这充分证明了溶瘤病毒疗法的有效性和潜力。
溶瘤病毒疗法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肿瘤新型疗法,以其精准靶向、免疫激活、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脑胶质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道路。相信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溶瘤病毒疗法将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