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4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告诉孩子 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近日,一则在家庭教育领域提出的“第二现场”风险理论引发热议。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在家庭教育话题中提出了“教会孩子不随意去第二现场”的观点。沈奕斐副教授表示:“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危险常常发生在第二现场。”

       为什么“第二现场”如此危险

       简单来讲,“第二现场”就是孩子们临时决定、缺乏家长有效监护,置身于陌生环境的情形(如聚餐后的KTV、某些私人派对等)。这些场所因环境陌生、人员复杂,计划外的不可控因素增多,极易发生意外以及危险事件。家长们一旦无法及时掌握孩子们的行踪变化,便难以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

       沈奕斐教授强调:“犯罪者不会直接暴露意图,他们会先用安全的第一现场卸下你的防备——比如餐厅、电影院、游乐场,再用‘转场’的借口把你带离保护圈。”

       她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在侵害案件中,83 的加害者会刻意制造两次以上的场景转换。“当对方说‘我们去XX地方续摊’时,直接报出第二现场的具体地名,受害者警觉性会提升47 。但如果是‘换个地方坐坐’‘顺路取个东西’这类模糊说辞,80 的青少年会放松警惕。”

       在刑侦术语中,“第二现场”指罪犯转移或销毁证据的地点。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告诉大家,为什么通常“第二现场”才是危险发生的地方。

       案例1:一名女孩和闺蜜吃饭,之后闺蜜提议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去唱K,女孩准备告诉父母,结果闺蜜拦着说“都这么大了,还事事征求父母同意呀?”女孩碍于面子没和父母说,结果就被一同唱歌的陌生男人性侵了。

       案例2:刑警吴川娅曾处理一起未成年人案件,女孩原本说和同学见面,结果却前往网友家中遭遇侵害,而家长直到次日才发现异常。

       70 的青少年受侵害案件发生在计划外地点,且多数受害者未及时联系家人……

       危险根源包括行踪失控:家长无法预判风险,延误救援时机;环境陌生:临时地点可能缺乏监控、安保薄弱,易成为犯罪“盲区”;群体盲从: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这一点容易被有预谋的人利用,将孩子骗到其他地方实施侵害行为的同时伪装自己不在场的证明。

       犯罪者常用“转场话术”暗藏玄机

       情感绑架:“大家都去你不去太扫兴了。”

       时间压缩:“就待半小时,我保证送你回家。”

       空间降维:从开放式商圈转移到私密性强的公寓、阁楼、地下车库。

       2021年,央视财经曾报道了一则勒索新闻,上海一男子伪装成经纪公司的“星探”,在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第一现场)寻找目标。当发现独自出行的女孩时,他便主动搭讪,利用青少年对演艺事业的憧憬和向往,声称有“试镜拍广告”的机会,诱使女孩心动并跟随他前往所谓的“工作室”(第二现场)。在所谓的“工作室”内,他开始以“拍摄隐私照片”为由,对女孩进行威胁,并勒索其家长,索要高额钱财。

       由于受害者大多是未成年人,她们在遭受威胁后,出于羞耻心和害怕被家长责备的心理,往往选择隐瞒,未及时向家长或警方报案,这使得犯罪分子的恶行得以继续,多名未成年人因此受害。

       90 的未成年人受害案件中,加害者都是通过“逐步诱导”实现空间转移。家长需教会孩子:“真正为你着想的人,不会强迫你改变原定计划。”只有将“第二现场”意识融入日常细节,才能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守住安全底线。

       如何让孩子远离“第二现场”陷阱

       划定“禁区红线”,用细节堵住漏洞。与孩子共同制定“绝对禁入清单”:陌生人的住所、无监控的角落、娱乐场所包厢等。同时,“转场必报备”应成为铁律——要求孩子变更行程时,必须通过视频通话让家长确认同行者和地点。例如:“妈妈,同学说要带我去密室逃脱,您能和她妈妈通话吗?”实时沟通能识破“假闺蜜”“假工作人员”的伪装。

       破解“情感绑架”,练就脱身话术。教孩子用巧妙的方式应对压力。比如同学起哄去酒吧,可以笑着说:“我爸在门口等我呢,下次再约。”遇到伪装的“星探”,则冷静回应:“签约需要家长到场,请联系我父母。”这些应答既保全面子,又守住安全底线。

       模拟高危场景,把反应刻进本能。每周花15分钟做“安全演练”:假设网友邀请到家里“看猫”,孩子立刻回答:“我家规定新宠物要先做检疫。”遇到强行拉扯,立刻甩开并按下手机快捷报警键。约定暗号也至关重要——比如“我想吃外婆家的红烧肉”,一旦孩子说出,家长即刻锁定位置并报警。

       建立“无责保护机制”,让孩子敢于求助。许多未成年人不敢报警,是因害怕家长责备。家长应向孩子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告诉我。”“即使违反了约定,我不会惩罚你,而是帮你解决问题。”这种机制可让孩子在遇险时,不会因恐惧而选择沉默。

       长期防护:把安全教育融入生活细节

       安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融入日常的系统工程。通过将安全意识融入生活细节,家长可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其在面对潜在危险时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

       用“新闻案例”替代空洞说教。安全教育应避免枯燥说教,通过生动案例让孩子理解危险本质。每月与孩子讨论一则社会案件,如陕西KTV陪酒事件,重点分析“受害者如何被诱导进入第二现场”。剖析事件经过,引导孩子思考:受害者为何放松警惕?哪些细节是危险信号?若是你,会如何应对?此法不仅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危险,还能激发其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

       培养“风险预判思维”。安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培养孩子的风险预判能力。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识别潜在危险。例如,散步时指认风险点:家长可随机指认潜在风险点,如偏僻小巷、无监控角落,并引导孩子思考应对方法:“若有人在这条巷子拉你,该往哪跑?”玩“安全评级游戏”:让孩子给常去场所打分,如学校保安室5星,地下车库2星。由此,孩子可更直观了解场所安全性,并学会在不同环境保持警惕。

       善用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工具可为孩子安全提供有力支持。家长可利用以下技术手段:手机设置安全围栏。通过手机定位功能,设置安全围栏(如超出学校半径500米自动提醒)。孩子离开安全区时,家长会收到提醒,可及时关注其动向。佩戴防篡改定位报警手环。此手环让孩子遇险时长按3秒即可向家长发送实时位置信息。它既能定位,又可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报警,为孩子增添安全保障。

       家长做好行为示范。家长堪称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倘若家长自己常常出入危险场所,又怎能要求孩子做到远离呢?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行为典范。


       案例警示

       17名男女KTV聚众吸毒被一锅端

       据统计,超过约60 的青少年,首次接触毒品均发生在非预期场合且多伴随同辈社交层的变化。在社会生活的复杂版图中,酒吧和KTV长期以来被视作吸毒行为的高发场所。这些场所往往灯光昏暗、人员嘈杂,氛围高度自由化,为毒品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

       2024年底,江西宜丰警方接到举报,城区某KTV有多人聚众狂欢且有人吸毒。接报后,宜丰警方迅速行动,当场在一包厢抓获19人,并查获疑似吸毒工具。现场尿液检测,17人呈阳性,其中4男4女有涉毒前科。据悉,现场有冰毒、“K粉”和“神仙水”等毒品,涉事KTV停业整顿。

       接下来,为大家科普一下,这起案件中毒品的知识。

       冰毒:又称为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能使人短时间内精力旺盛、情绪高涨,但同时会严重损害大脑神经细胞,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偏执狂等,长期吸食还会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甚至导致死亡。

       K粉:化学名称为氯胺酮,外观为白色粉末。在娱乐场所中,常被滥用者混入饮料、酒水或香烟中吸食。吸食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幻觉、谵妄、身体平衡失调、对疼痛刺激反应降低等,还会对泌尿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尿失禁等症状。

       神仙水:又称“液体快乐丸”,主要成分是γ-羟基丁酸(GHB)。它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也有白色粉末状或胶囊状。吸食后会使人产生松弛、镇静、抗焦虑等效果,同时伴有短暂的记忆缺失。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呼吸抑制甚至死亡,还容易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性侵犯等犯罪行为。

     “第二现场”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安全教育的“分水岭”。在禁毒之战中,每一个未被报备的“转场”,都可能成为毒魔打开的缺口。家庭、学校、社会需共同织网,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自由,源于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与主动规避。(综合中国禁毒、《齐鲁晚报》等 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