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体育发展条例》6月起施行
探索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新模式

       本报讯(记者 白华宇)4月2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成都市体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条例》全文共9章66条,系统构建起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框架。

     《条例》明确,构建“县-镇-村”三级健身网络纳入政府职责,要求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特别建立全民健身计划评估制度,要求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开实施情况。在全国首创提出“运动促进健康协同机制”,推动体育、卫健、民政等多部门联动,支持医疗机构开展运动医学服务,探索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条例》提出“教学-锻炼-考核”全链条制度。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明确要求学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综合活动时间达2小时。创新建立体育教师共享机制,允许学校优先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

      《条例》明确,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健身服务保障,要求政府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专项赛事。在校园安全方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体育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学校定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针对体育培训机构,明确由多部门联合制定场所设置标准,规范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及赛事活动组织服务。

       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条例》提出打造体育大数据平台,推动运动处方、科学健身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在竞技体育领域,要求建立运动员职业发展保障体系,特别规定优秀运动员可享受落户、就医等优待政策。创新提出“赛事遗产保护”概念,要求做好大型赛事后的场馆可持续利用。

       据悉,随着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临近,《条例》中关于全民健康促进的创新机制,将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推动形成“运动即生活、健康即时尚”的城市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