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创新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以制度创新破题 构建医疗健康服务新格局
□本报记者 白华宇

       2025年4月3日,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召开“三医协同”治理与政策新闻通气会,解读新近出台的《成都市“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工作方案》《成都市“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工作制度》《成都市“三医”协同事项清单》等系列政策文件。

       据悉,成都市近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着力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保支付与医疗服务价格不匹配、药价虚高、跨部门监管协同不足等长期性难题,为全国“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成都经验。

       打破壁垒凝聚改革合力

       近年来,成都市以“健康成都”为战略目标,持续探索“三医”(医疗、医保、医药)协同改革路径。2016年、2018年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加成,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药品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再到推动药械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超50 和80 ,成都市以“小步快走”的方式逐步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此次出台的系列文件,进一步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三医”政策协同、信息共享、监管联动的一体化机制。

     《工作方案》明确了六大协同路径:通过优化医疗设施布局专项行动促进资源配置协同;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协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制度协同;以联合执法与警示教育强化监管协同;以会商机制实现部门功能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协作工作制度》创新设立三部门“轮流当值”机制,由市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传统跨部门协作中存在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问题。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分布、医保基金使用、药品流通数据互联互通,为政策精准落地提供数据支撑。

       从资源优化到服务提质

       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成都市提出“全域医疗设施优化布局三年专项行动”,计划通过“补齐短板、建强长板、筑牢底板、导入新板、填补空板”五大行动,力争到2026年实现“群众就近就医可满足、重点产业片区可辐射”的目标。目前,全市医院总数已达80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万个,床位数17.9万张,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中心城区。为此,成都市将重点推进县域医联体“七统一”建设(管理、人员、财务、设备、药品、信息、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并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全覆盖,减少患者跨院转诊的烦琐流程。

       在减轻群众负担方面,医保部门将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并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倒逼医疗机构控费增效。同时,通过扩大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范围、设立中医优势病种加成指数、将康复病例纳入床日付费管理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此外,全市39家“双通道”特药药店将保障国谈药品和高值药品供应,确保创新药械可及性。

       智慧监管护航用药安全

       药品安全是“三医”协同治理的重要一环。市场监管部门将集采药品纳入抽检重点,2024年抽检的328批次集采药品合格率达100 ,并通过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与反馈机制,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针对社会办医机构,成都市创新推出“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在查处药品流通违法违规行为后,将结果同步抄告卫健部门,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2024年,全市已检查诊所3853家次,立案33件,2025年计划实现8000余家诊所检查全覆盖,压实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协同治理赋能健康成都

       系列政策的落地,最终将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推动35 的门诊号源和25 的床位资源向基层倾斜,群众“看病难”问题将进一步缓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集采政策协同发力,预计年均减少群众医疗支出超10亿元;而智慧监管体系的完善,则让群众用药更安心。数据显示,成都市近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医疗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三医协同治理是深化医改的‘牛鼻子’,更是民生福祉的‘压舱石’。”成都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动态跟踪20项攻坚举措的推进情况,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随着制度创新的持续深化,成都市正以“三医”协同为支点,撬动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