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季节,很多人都喜欢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爬爬山。传统观念中,爬山是一个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帮助我们锻炼大腿和臀部肌肉群。但需要提醒的是,爬山也被称为“最笨的运动”。
那么,爬山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推荐经常爬山?哪些人不适宜?
爬山有什么好处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山间行走可增强肺功能,负氧离子有益于肺换气、神经调节和睡眠改善。爬山能清除血管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提升心血管功能。
缓解视力疲劳: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巅上,目光放远,可以很好地缓解视力疲劳。
锻炼骨骼和肌肉:爬山对骨骼和肌肉都有益,可增强骨骼弹性和韧性,预防骨质疏松,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增强肌力,改善平衡功能和协调能力,尤其是非台阶路段可以增加肌纤维的灵活度。
放松心情:爬山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升精力和动作效率,改善大脑供血,减轻疲劳和精神紧张,提高睡眠质量,并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态。
为什么不推荐经常爬山
一方面,爬山属于负重运动,腰部以下的关节都要承受自己身体的重量,尤其是膝盖承受的负荷最多。当身体拾阶向上时,膝盖负担的重量会瞬间增加为平常的几倍。
另一方面,膝关节过度使用会加重对其的磨损,且这种磨损不可修复。
三类人不适合爬山
有关节疾病的人:爬山时,膝关节的额外负荷会加重软骨磨损,损伤骨质,造成关节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爬山是一项耗氧量很大的运动,体力消耗较大,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登山会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疾病。
体重过大的人:上山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约为体重的3倍;下山时,膝盖受到的冲击力比上山更大,膝关节承重量约为体重的5倍。
爬山注意事项
爬山前 首先明确自己是否适合此运动,如果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软骨损伤,或心脑血管疾病,尽量避免爬山。其次,准备好应急防护物品,如登山鞋、登山杖、创可贴、碘酒、纱布绷带、止痛药等。
爬山时 姿势:尽量降低重心以增加身体稳定性,上山时身体略向前倾,下山时身体稍往后倾;路径:选择比较稳定的山路或前面有人走过的路,不要走未开发的“野路”;速度:量力而行,不要贪图“快”。
爬山后 爬山后建议进行拉伸、放松、按摩,回家后对身体局部进行热敷或泡个热水澡,以促进乳酸分解,缓解肌肉酸痛感。若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应及时到骨科排查是否有骨折、韧带撕裂等情况。(据广西疾控微信公众号)